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aoqichang0725
shaoqichang072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5
  • 关注人气:3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瓜情结——读赵金雷老师《家乡的传说》有感

(2024-05-25 17:13:46)
标签:

生活

地瓜情结——读赵金雷老师《家乡的传说》有感

         4月20日,我与淄博市散文学会的老师们去马棚村参观邵大娘故居的时候,赵金雷老师送我一本他的散文集《家乡的传说》,一直放在案头未读,今日有点儿小空闲,就开始翻阅起来,一篇《地瓜往事》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也是农村人,曾从育地瓜苗开始一直写到刨地瓜、晒瓜干、做粉条等十几篇地瓜的文章,被读者昵称为“地瓜系列”。
了赵老师的简介,知道他是1964年生人,比我小10多岁呢。到1982年分田到户时,他还是个嘴上无毛的小伙子,没在生产队里干几年活,但他对生产队里的劳动场面和一家人晒瓜干的过程却写得很详细,看来不是忘本之人,心里默默地为赵老师点赞。
        赵老师是博山区上瓦泉村人,我是周村区大史村人,如此可以说赵老师是“山里
人。上瓦泉村我不知道在哪里,更没去过,但是从赵老师描写的境况来看,上瓦泉村应该比我们村还要大,我们村1000多人分为6个生产队,而上瓦泉村却有8个生产队。但是他们分的地瓜似乎不如我们多,他们才分1000多斤,而我们能分2000多斤。我们刨地瓜的时候,一般在种完小麦即霜降前后,一刨就是十天八天的,天天分地瓜,天天晒瓜干,除非碰上阴雨天,当天分的几百斤地瓜必须在早晨上工之前晒出去。
       上瓦泉的社员们把地瓜干晒到地里或山坡上,而我们生产队里却是晒在河滩的青石子儿上,既干净又通风。当然河滩上晒满了,就得退而求其次,也有的晒到草坡上或土地上的。不过鲜地瓜干晒到土地上,自然沾上了不少的泥土,晒出来的地瓜干就不白生了。
       上瓦泉村育地瓜苗用的是火炕,我们也曾经用过火炕,但是在60年中期就改用塑料薄膜了,显然比火炕育苗先进多了。育苗的时候,事先在苗池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马粪、驴粪;然后把地瓜种一块一块紧挨着竖排在苗池里,上面盖上超出地瓜种四指厚的沙子,沙子透气、松软,容易出苗;最后浇足水,覆盖好塑料薄膜,就只等地瓜发芽出苗了。
       赵老师家用的切地瓜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常用的那种“
推”式切地瓜刀,这种切地瓜刀可以买,也可以自制。形状是一块长方形木板,在木板左侧斜挖一块略短于地瓜刀的空隙,上面用螺丝钉拧紧地瓜刀;木板右侧用螺丝固定好一个能活动的木把,木把的后端要翘起来,便于握攥。切地瓜干时,切地瓜的人左手把地瓜按在刀口处,右手握住木把一张一合地来回推送,就把左手中的地瓜一片一片地切下来了,下面有篮子或簸箕接着,然后拿出去晾晒。
        后来,又发明了“立搓”式的搓地瓜刀,就和擦土豆丝的“擦床子
”一样,只不形状上大了许多。搓地瓜的人右手拿着地瓜,贴着木板向着刀口用力搓下去,就会切出地瓜干来,方便好用。当然要注意安全,不管是推”式的还是“立搓”式的,都有切破手的危险。
        赵老师家把晒好的瓜干放到屋子里的秫秸
站子”里,而我们家却放到院子里的柳条囤里,上面用苇席“折子”一圈一圈螺旋状地向高处接,直到全部把地瓜干放上为之,有两米多高呢。记得,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尖尖的粮囤》来歌颂社会主义好。
        ……
         现在,生产队解体了,个人很少种地瓜了,没听说有种地瓜的专业户。物以稀为贵,于是地瓜的身价与日俱增,鲜地瓜一块多钱一斤,烤地瓜三快多钱一斤,连地瓜面窝窝头都成了稀罕物,如果再有卖地瓜面饸络的,至少五元一碗。
        六七十年过去了,那些《地瓜往事
记忆永远抹不掉。很想跟着赵老师去上瓦泉村看一下,感受一下“山里人的风土人情。
        
《家乡的传说》分为《桑梓热土》《人生感悟》《山川履痕》《友情相伴》《骨肉亲情》《心灵启迪》六辑,这篇《地瓜往事》是《骨肉亲情》辑里的,可见赵老师意在赞美父母的辛勤付出,诚挚的感恩之心跃然纸上,骨肉亲情,终生不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