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也听雨

(2023-05-03 10:27:35)
标签:

生活

我也听雨

——读张春玲老师《临窗听雨》有感

邵祺昌

今天(52日),去张店参加老同事孩子的婚礼,我特意带上拙作《山村的记忆》,送给文友张春玲老师。

张春玲在我的脑海里,遥远也很近,熟悉又陌生。

有点不好意思,忘记了谁把我拉进了“淄博二三事”群。在群里,我认识了网名“临窗听雨”的张春玲老师,文章犀利,笔尖生风,立意之高,洞察之深,近忧远虑……样样精到。近期她发的《神奇的八大局便民市场……》《假期第一天八大局市场一天十万……》《淄博人,你们悠着点吧,别学“子贡赎人”》《淄博欢迎大家来感受人间烟火,但请某些人不要把素质丢在淄博》《他们说,希望今天的淄博就是未来的中国》等系列文章,句句见血,字字入骨。

我不知道张老师现在是什么身份,是政府的宣传干事?还是民间的“刺客”!无论如何,这些文字,针砭时弊,敢写敢说,就该点赞,就得关注,于是我加她为好友。恰好,今天去张店喝喜酒,就想顺便给张老师送本书以求指教,更主要的是想见到张老师的真人。没想到张老师欣然应允,并骑着自行车去酒店门口拿书。事情小,胸怀宽,透过这点小事,足见张老师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品格。

由于时间有限,也无暇多聊;也由于初次见面,也不好深聊。张老师回赠我一本她的散文集《散板的行歌》。接过张老师的书,让和我一块来喝喜酒的肖老师拍了照,张老师就骑车走了,视线里留下了她那娇小的背影。

张春玲,十多年以前吧,在淄博的各类报纸上见过她的文章,不过过去多年了,文章内容已经记不得什么,但张春玲这个名字却留在了我的心底。张老师的公众号是“淄说淄话”,感觉和我的“老邵说说”一样,每天都发新文章。在公众号里,张老师的署名是zhangchunling,很类于我的博客名shaoqichang0725,都是姓名全拼,只不过我的博客名多了4个数字而已。

好客山东,热情淄博。婚礼很隆重,亲朋好友掌声满堂;老同事重感情,细聊曾经的日子。酒足饭饱,搭肖老师的车回家,迫不及待地翻开《散板的行歌》,看到出版日期是20159月时,我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和我的第一本拙作《与共和国一块成长》竟是同年同月!如此有缘!再看看作者简介“中学毕业后在农村务农7年”,又和我初中毕业回村务农10年惊人的相似,同命相怜。

先睹为快,我顺着目录找,就想先找一篇我感最兴趣的文章,翻着、翻着,《临窗听雨》映入了我的眼帘,就是它了!因为“临窗听雨”也是张老师的网名。于是先戴上眼镜,再拿着放大镜,偷偷看了一下,一页半纸,心中暗喜。说心里话,如果一看是十来页,可能我就放弃了,重新去选择,因为我读书难,读长篇更难!这点在《有书难读》一文里,我已经说明了缘由。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小文。

 

临窗听雨

 

开着窗户,能听到四处都是稠密的雨声。四处都是雨杂沓的脚步。漫漶的一张网撒下来,无边无际。

总觉得这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雨天。哪怕,雨天会给各个关节带来隐隐的疼痛。仍然喜欢着雨,喜欢看雨落,听雨声。

临窗听雨,这是上网时用的第一个名字。这四个字里,似有无限情怀。

在雨来的时候,隔着窗户听它们的絮语。那扇窗,也许是在故乡,也许是在路上。窗子各式各样,风景也各不相同。雨幕是一挂珠帘,帘后听雨的人,在雨声中日渐沧桑。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也觉得自己很累了。日子越过越匆忙,想停下来,却不能够。仿佛,后面永远有人拿着鞭子在追赶。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一路塞满了嘈杂、扰攘。

只是想躲起来,不被人打扰地,发会呆。忘记狗苟蝇营,忘掉生活的蛮横和乖戾的坏脾气。

就趁着一场大雨来的时候躲一下吧。停顿下来,不想来路也不想去路。

冲一杯咖啡。捧着它,从南面窗户走到北面的窗户。一面看窗外,匆匆的行人在雨中疾走,一面啜饮咖啡浓烈的香和苦,意味深长的味道。

当年最爱在故乡的窗下听雨。在经年累月没有假日的体力劳动中,最向往的日子便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可以不用下地,可以安心躺在床上看一点闲书而不至于被聒噪。那些雨天,手里多是捧一本《红楼梦》,从有雨的清晨,看到有雨的夜晚,烛泪人泪共泫然。

几度花妍春媚,几回秋雨飘窗。这些年在路上,从青涩的亭亭岁月,到慵倦的碌碌中年,从别人的屋檐下,到自己的小窗前,雨还是一场一场地下,红楼还是一遍遍地读每读罢一回,总能品出一点以前被忽略的人生况味,生存哲学。

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到播音员诵读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每一字都像望在心上,几十年的岁月里,仍然一个字也不曾忘,觉得把历尽沧桑后听雨的感觉说尽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灯昏红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先学学张老师的“金句”。 “漫漶的一张网撒下来,无边无际。” “雨幕是一挂珠帘,帘后听雨的人,在雨声中日渐沧桑。” “忘记狗苟蝇营,忘掉生活的蛮横和乖戾的坏脾气。” “从有雨的清晨,看到有雨的夜晚,烛泪人泪共泫然” ……就凭这些句子,张老师的文章就可以拔个头等。

再看看张老师的布局。题目是《临窗听雨》,从第一段的开窗听雨到第二段的喜欢看雨、听雨,再到第三段的临窗听雨……开门见山,渐入佳境;全文一共10个自然段,就有8段在写雨,或窗外,或窗里;或过去,或当时;到最后引用小诗,首尾辉映。全文就像用一根丝线串起来一串雨珠,晶莹透亮,水漉漉,垂然欲滴。

再喜看张老师的手法。这是一篇散文,是一篇听雨的散文,需要有雨的画面,需要有听的感受。张老师写道:“冲一杯咖啡。捧着它,从南面窗户走到北面的窗户。一面看窗外,匆匆的行人在雨中疾走,一面啜饮咖啡浓烈的香和苦,意味深长的味道。”这里,从南面窗走到北面窗,有窗里有窗外,有咖啡有行人。有静有动,情景交融,自然和谐,没有刻意的赞美,都是自然地流露,凸显主题,立意高扬。还有“从别人的屋檐下,到自己的小窗前,雨还是一场一场地下,红楼还是一遍遍地读。”“那扇窗,也许是在故乡,也许是在路上。窗子各式各样,风景也各不相同。

……

这就是张春玲,这就是“临窗听雨”,这就是“淄说淄话”。如今她正端着一杯咖啡,倚窗而立,在看“进淄赶烤”的流量,在看外地游客的点赞;在听八大局的叫卖声;在听淄博人的心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