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经营的左队长
(2022-06-30 08:27:11)多种经营的左队长(王洞知青岁月2)
王洞村的知青从1974年的第一批之后,基本上是每年一批,但是知青的来源就不仅仅是电焊条厂了,还包括了区文化馆、新华书店、木器社(沙发厂)、运输社、芙蓉街小学等单位的职工子弟。所以1977年8月的第五批知青下乡时,带队领导就换成了沙发厂的李家训同志。当时知青点上还有第三、四批没回城的一些知青,加上第五批的26人,知青人数有四五十个,所以在1978年5月份,电焊条厂又安排左仁茂同志前来带队。与前三任带队领导不同的是,他们两人一块带队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第六批知青下乡(1978年10月)过了一段时间后,李家训队长才回厂的。
左仁茂是1937年生人,下乡带队时就已经40周岁了,知青们都亲热地喊他“左队长”。左队长是电焊条厂的质检员,既不是领导也不是党员,厂领导派他去知青点带队,肯定是有缘由的。原来左队长不仅仅年富力强,而且有“文化”有“经验”,因为他曾经作为“工宣队”进驻芙蓉街小学管理过学校,有管理“知识分子”的工作经验。果然,左队长不负众望,在王洞带队一年半的时间,就把王洞知青点搞得有声有色了。
左队长说:“作为知青的带队人,责任重大,首先,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女知青比较多,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向家长交代?”何况王洞又紧靠着“一号厂”和“妇女队”,都是一些在押劳改犯,更不能马虎。比如组织知青们去一号厂看露天电影时,左队长不仅让知青们排好队,还给知青们编了号,按序号就坐。如果其中一个离开队伍,同队的另一人就得记好他离队的时间和原因,以防不测。左队长还叮嘱知青们,如果和劳改犯们走个照面,不要去招惹他们,你别看他们是劳改犯,哪一个都不简单。而知青们年少无知,社会经验少,弄不好就出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论男生或女生宿舍,左队长都要安排人查岗,缺一个也不行。
其次,为了搞好知青们的伙食,左队长还搞起了“多种经营”。第一,左队长在知青点办起了蜡烛加工的小手工业。因为那时学校里都有“校办工厂”,芙蓉街小学的校办工厂就是做蜡烛。左队长就跑到芙蓉街小学和校长商量,提出让学校支持知青点做蜡烛的想法,芙蓉街小学领导欣然应允,免费给予一大一小两套蜡烛模具。左队长在工宣队期间就会做蜡烛,技术不是问题。做蜡烛是知青的业余工作,生产的蜡烛大都批发给临近村里代销社,也有零售给王洞村民的,因为那时候村里经常停电,所以蜡烛销路不是问题,何况左队长还把蜡烛带到周村街的小商店批发销售。做蜡烛挣的钱用来补贴知青生活,保证每周吃一次肉馅蒸包。
第二,左队长的多种经营还包括让知青们养猪。他们养猪没有专人喂养,基本上也不用专门“打猪食”,因为四五十人的知青点,每天的剩饭剩菜就差不多够喂猪的了。等把猪儿养肥了养大了,就请村里的杀猪师傅给杀了,然后给那些啃够了窝窝头的知青们改善生活。因为那时候没有冰箱,猪肉又不外卖,所以一日三餐都吃肉,都把知青们吃腻了,左队长就给他们换口味吃“蒜拌肥肉”。左队长会书法,他还写了“好大肥猪”四个字贴在猪圈门上,结果区里知青管理部门下去检查工作时,正好碰上他们刚换了小猪仔,还笑话他们养的猪不“肥”不“大”。
第三,左队长还在知青点上养鸡。他们春天买上七八只小鸡,知青大院里有自己种的菜园子,小鸡仔就跑到辣椒地里或黄瓜架底下自己刨食吃。等鸡儿长大些了,就跑到知青点后面的玉米地里去觅食,根本不用喂饲料,就把鸡儿养大了。等这些散养的鸡下了蛋,就拿到食堂里给大家改善生活。左队长他们自己种菜、养猪和养鸡,生活待遇自然就提高了。左队长说:“那时候知青点上没有收入,要想改善生活就得自己想法子,就得自力更生。知青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敢耽误了他们。”
再者,为了丰富知青们的业余生活,左队长还到处“化缘”。左队长首先扩大图书室的规模,两个大书橱至少有300多册图书。说起这个图书室,还得从第二任带队领导陆悦文说起。可能是想着给知青们调剂一下文化生活吧,陆队长从新华书店要来了几十本有关农业知识的书籍,开始办起了图书室。经过一批批一年年的积累,虽然图书也不断增多,但是“规模化”发展还是在左队长带队时期。因为有文化馆和新华书店的知青,左队长就主动和他们的领导联系,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扩充一下图书室。左队长和人家领导说:“从公家角度说,就是支持我们知青点的工作;从个人角度说,就是为了你们自己的孩子。”结果,两个单位的领导大力支持,新华书店给了一大批图书,文化馆给了小提琴等乐器。细心的左队长还请一个懂得图书管理的家长帮忙,把这些图书进行分类、贴签、编号,便于借阅。从第一批的鄢宝华、到第三批的赵明、第五批的黄京都干过兼职的图书管理员。这图书室不仅仅供应知青们阅读,王洞村里的一些青年人也来借阅,这对于图书匮乏的王洞村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另外,左队长还让厂里给知青们专门做了篮球架,让这些精力充沛有劲没处使的年轻人打篮球,因为只有“踢蹬踢蹬”才能长身体。
左队长是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任带队领导,于1979年10月知青撤点时才回厂的。根据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焕星的要求,左队长在征得新华书店、文化馆的领导同意后,都把那些图书和乐器留给了村里的团支部。
左队长回厂以后,一直干到1992年退休。因为他在读小学时就跟着王兴周老师学会了书法,退休后又在前进书法班跟着王聚仁老师学过书法,其作品经常在班里展览,可以说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左队长的书房里各式各样毛笔有十几支,还有一支写“地书”的大毛笔。如果知青们有愿意收藏左队长墨宝的,我想左队长肯定是大笔一挥,立等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