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安伊沙
长安伊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679
  • 关注人气:40,3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问

(2014-08-21 11:42:38)

答澳大利亚某网四问

 

*您可以自己介绍一下?特别介绍您网络文学的做法。

 

伊沙,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出版著、译、编60余部作品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中文诗歌奖金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曾应邀出席瑞典第16届奈舍国际诗歌节、荷兰第38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英国第20届奥尔德堡国际诗歌节、马其顿第50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中国第二、三、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二届澳门文学节等国际交流活动。

2011年4月,我应中国四大网站之一——网易读书频道的邀请,开设了《新世纪诗典》微专栏,每天向读者推荐一首优秀的中文现代诗,三年零五个月来,一日无空,迄今已经推荐了1234首,出自545位当代中文诗人之手,每天有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的读者围观,是目前中文世界中最有公众影响力与专业权威性的诗歌平台,由此结集出版的纸质诗集《新世纪诗典(第一季)》、《新世纪诗典(第二季)》发行数万册,成为新世纪以来最为畅销的中文诗集。

 

*您觉得网络诗歌和传统诗歌有什么区别?

 

   新世纪初,当网络兴起的初期,我对“网络诗歌”的提法是比较抗拒的,我认为网络只是一个传播工具,是个载体而已,“网络诗歌”不该另有标准,它必须遵循诗歌的艺术原则。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回头看,我必须承认,网络的存在还是多少改变了诗歌的发展走势及其特点,比如说,因为网上的交流是作者与读者“面对面”的,在网上发布的诗歌必须具有被阅读的可能性,于是晦涩之作便很难收到欢迎,诗歌变得更直接更易懂了,最好当场就有一个很明显的阅读效果……我编选并推荐《新诗典》时,也顺从了这个大势所趋。对于中国诗歌固步自封的传统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颠覆与改造。

 

*您觉得每天发表,每天阅读诗歌,对作家和读者有什么好处?

 

  美国大诗人埃兹拉·庞德曾经说起经常发表诗歌对于诗人的好处,这会令诗人处于一种正常的专业、行业状态,是一种积极的良性刺激(除非你自己异化了,把发表当做目的);对于读者而言——如果他们是经常阅读诗歌的读者,至少在我的国家里,他们几乎是品位最高的一类读者,他们一定是最有诗意、最有美感、最有智慧、最有追求的一类读者。

 

 

*网络读者怎么影响网络诗人和作家?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就是我在前面提及的网络时代作者与读者“面对面”的现实——这是传统作家从未遇到过的现实,读者的现场反映对作者毫无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感觉没有,是因为它发生在潜意识里,你感觉不到。老实说,当我经历了第一部大长篇《迷乱》在中国的出版社50次以上以艺术与商业之外的原因遭到拒绝之后,我之后的长篇在某些地方就不敢写了,笔就变软了——可见作品的遭际会对你的写作产生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不接受负面的影响,或者将负面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把正面的好影响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