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

(2014-08-18 16:06:24)
标签:

娱乐

就让我的身体随着诗和歌流淌

——《新世纪诗典》三周年感言

 

摆丢

 

    《新世纪诗典》开设三年多了,从开始“泡”到现在,我自觉感受很深——

最开始知道伊沙要在网易微博开《新世纪诗典》是在2011年3月某天,在伊沙新浪微博里。印象中伊沙说:我曾在《文友》杂志开了一个《世纪诗典》,影响颇大,近日将接受网易邀请,用微博开设《新世纪诗典》,请诗爱者相互转告。这个消息对我而言,仿佛一股新风将吹进闷热多年的“封闭房屋”。

这间“封闭房屋”就是我自己。19年前,我开始写些现在看来不是诗的诗,直到1998年,《文友》杂志开了伊沙主持的《世纪诗典》,接触到更多的诗路,更有动力了,喜欢上口语这一路数的诗(记得1994年《文友》登过伊沙的诗,当时叫实验诗)。多年来悄悄写、默默存,没人读,没人交流,遑论互动。瞎写,瞎悟,无甚进步。为了保持诗思,不写时也像写时,只有跑到书店购一二本年选什么的来读。就这么干读,干写,干活着,自己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不觉中,自己把自己封闭成一间“闷热房屋”。新世纪头十年,不投稿,但写,写得少,没什么诗歌理想——是我当时的诗生活态度。有缘人,总会在机缘巧合中再度相遇,多年后《新世纪诗典》来了。如果说冥冥中我在等,等了10年光阴(《世纪诗典》与《新世纪诗典》之间的时间距离)。当年诗江湖的热闹,我无缘参与学习,《新世纪诗典》的现场,我要站在场下欣赏、感悟。2011年4月,北京,我在一家旅馆上网,注册了网易微博,发的第一条帖:“抽空注册了网易微博,首要目的看伊沙,总想起少年时,流浪江湖的温暖,就是《世纪诗典》里的那些诗歌。至今,那股热量仍激荡在胸口,只有自己能体会……”。伊沙回复到:“问好。诗给了我们很多美好。”就这样开始,跟随《新世纪诗典》的脚步,学习、体会。

梦幻般的读诗生活重新开始,仿佛找到精神家园,连呼吸都是新的,有时到外地(杭州、苏州、福州等),只要有网有空,就到《新世纪诗典》现场吸气养分,我称之为“走亲戚”。网络时代,《新世纪诗典》比《世纪诗典》更具活力,每日都能享受到好诗的味道,而且还可以参与点评。在现场站久了,自己当然也动笔,随着新的诗思和感悟,打开,写下,再打开,再写下。就像看摇滚现场演唱会,头随着鼓点晃起来,脚跺起来,嗓子扯起来,拳头挥起来。状态一点点提升,以前一年写十首二十首(甚至有写一二首的),读了《新世纪诗典》的诗后,不同了,每月写,只是一直保持悄悄写、默默存的态度。继续读,继续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感到《新世纪诗典》是迥异于很多年选和官方刊物的,而且伴有主持人和众多诗人的点评,渐渐的,我方向更加明确,天天磨刀便是。2012年3月,主持人@我:发近作十首。我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能把自己的诗变成黄底(当时的诗卡底色)黑字吗?不知谁说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相信了,我准备了。投稿没几天,主持人回邮件索照。我兴奋的告诉三弟,他说:这么多年,你该出点东西了。我告诉一位知道我写诗的友人,他说:其实你一直就是诗人。我回复:能得到伊沙的认可,才能叫做诗人,否则只能是爱好者。37岁,才算真正的发第一首诗,而且是在《新世纪诗典》,37岁,作为新人才开始上路。我知足了,有什么比这个认可更令我欣慰呢,何况是自己多年来一直喜欢的诗人的认可。我更积极更想进步了,之后约半年投一次稿,每次都中,从1.0到6.0,就像得了冠军的运动员,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就要再次投入训练中。其间,加入蒋涛为群主的“新诗典互动群”,从《新世纪诗典》推荐的诗里提起元素,然后与自己碰撞,写出诗。我入典的六首诗中,有五首是在互动群元素的刺激下写出来的。在此,我要感谢主持人伊沙,把我从民间的角落里打捞,感谢“新诗典互动群”,给我提供了训练场地。

更让我快意人生的是结识了一拨《新世纪诗典》的诗人。在往年,这是不敢想或干脆不会发生的。2012年年底,大诗人李岩来沪,我约苏不归、色彩与之两聚,谈诗,朗诵诗,读过一个愉快的元旦节。2013年3月,我只身赶往广东惠州,参加《新世纪诗典》第六场朗诵会暨第二届年度(2012)颁奖礼。见到十多年前就在《文友》“认识”的伊沙(壮壮),和徐江,再次见到李岩,首次见到江湖海、蒋涛、湘莲子、西娃、李振羽、赵原、韩敬源、李勋阳、庄生等诗人。更难忘怀的是在惠州塘尾街大排档夜宵时的阵阵欢笑,南国春天的夜深中,十余人坐在街边饮酒谈诗——蒋涛留下全景图,油画般定格住只与诗有关的夜。4月,我出差到京,蒋涛约紫箫、乌城、纪彦峰、阿齐、西娃等诗人聚首,大伙倍觉亲切,就像同一个连队出来的战友。夏天,我独自跑到浙江嘉善去拜访起子,聊至深夜。随后,鲜丹来沪,聚。2013年12月,伊沙、蒋涛来沪,我、苏不归、色彩参加长安诗歌节第125场(上海专场),又认识了很多诗人。今年4月,袁源来沪,我约苏不归与之一聚,谈写诗的话题,从养生馆谈到川菜馆。诗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向它打开时,它也在向你打开,我活得不同以往,有了新的滋味。心诚则灵,除了《新世纪诗典》,我还有诗作入选了《2011-2012中国新诗年鉴》, 《葵》(总第11期)等书刊。2013年12月,我与新诗典互动工作小组7同仁合出《八宅一生》。令我更加惊喜的是有诗作入选伊沙编选的《中国口语诗选》。原来的“封闭房屋”新风阵阵,我尽情享受这风带给我的各种能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三年多时光,《新世纪诗典》无疑成为中国诗坛的第一读物,第一气场,堪称“中国好诗歌”,500余人1200余首,这是有目共见的“伊沙精神”写照。名诗人名作多多,很多默默无闻的诗人崭露头角。这,何止是我的精神家园,是众多民间诗人的精神家园。我告诫自己:不求写诗为吃饭,只求吃饭为写诗;不望诗求利禄,名气视为云烟,只愿好好的诗生活下去。

还是用标题来结尾——

就让我的身体随着诗和歌流淌。

                                (2014.08.07摆丢  上海  向城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答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