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诗过三
——“新世纪诗典”三周年感言
陈衍强
作为当年诗江湖论坛的参战者之一,我看到一代口语诗人在硝烟弥漫中的拼杀和突围,已通过网络时代的大转折找到新的根据地——“新世纪诗典”。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辟和建立的诗歌根据地,在那里会师和结集的诗人,都是一种荣耀,因为每天有数万诗迷像看“世界杯”一样在看“新世纪诗典”,正如一位诗人说的,“新世纪诗典”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风向标和最高艺术殿堂。
“新世纪诗典”虽然是伊沙一个人的眼光,但他的眼光代表了用汉语写诗的主力和前锋,同时也代表了被忽略和被屏蔽的大多数真正配得上“诗人”这一崇高字眼的人。“新世纪诗典”作为伊沙一个人的诗选,当然有他的倾向,因为没有倾向就没有个性和人性,没有倾向就没有主见和主流,没有倾向就没有经典和精彩。
我在上世纪与伊沙有过书信往来,在新世纪又有过一面之交,发现真实的伊沙,不是网上嬉笑怒骂胡搅蛮缠的伊沙,是很有人情味的“同志”加“兄弟”。
诗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伊沙最讲认真。他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当然也是“新世纪诗典”最合格的主持人。说直接点,伊沙选诗,认诗不认人,尽量体现“公平”与“正义”。可以说,“新世纪诗典”是对诗歌的一种“拨乱反正”。一个没有包容和心胸的人,很难做成一件事。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伊沙主持“新世纪诗典”,“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伊沙主持“新世纪诗典”,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体力。我真的很佩服伊沙的精力,要务教书育人的正业,要写长篇小说,要月月写诗,要翻译泰戈尔、布考斯基,要参加国际国内诗歌节,要看足球……还要每天坚持推荐“新世纪诗典”,怎一个苦字了得。常言说:“事不过三”,而伊沙每天推荐点评一名诗人的“新世纪诗典”已经过了三年,现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事不过三诗过三,对于伊沙来说,付出和消耗的难道仅仅是才华?
我第三次上“新世纪诗典”的时候,伊沙曾说:“在《新诗典》开栏之初,我不会想到陈衍强会有3.0,因为其诗较粗,不合我对“精纯”的要求,但是他就这么一关一关过来了,说明什么呢?当你的优点压住你的缺点时,佳作便出来了”。后来我又上了一次,对我个人而言又印证了那句“事不过三诗过三”。我除了外出,每晚都会像那些必看“新闻联播”的人一样必看伊沙的网易微博——“新世纪诗典”。读“新世纪诗典”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聪明者点石成金。就我上“新世纪诗典”的诗而言,有的诗我自己也没发现是诗的“典”,比如《我娃写给他妈的〈保证书〉》,仿佛暗黯的石头经过伊沙的点评才灿烂。我读“新世纪诗典”,爱读诗更爱读点评,感觉伊沙的有些点评比诗精彩。
我认为,“新世纪诗典”是一所免费入学的本科学校,执教的伊沙正孜孜不倦的教不会写诗的写诗,教会写诗的写得更好。
2014.07.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