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长安伊沙
长安伊沙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积分
  • 博客访问:26,970
  • 关注人气:40,362
  • 获赠金笔:402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图片博主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给《纯诗》杂志推荐的三首当代经典

(2013-06-02 08:13:04)
标签:

转载

徐江一直偏爱的一首旧作。

徐江推荐作品

 

 

 

1、《索绪尔说》


作者:伊沙

 


索绪尔说:笔
就是我们的阳具

这是鸟枪换炮的时代
我们安然坐在
一台台电脑身边

为谁所骟?难道说
我们已经变成太监

——我不是
要跟索绪尔过不去
只是这样想着觉得好玩

1994

 

 

徐江推荐语

     提起伊沙早期的代表作,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他创作于大学的《车过黄河》,或是他走上社会后完成的《饿死诗人》、《结结巴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构成了所谓诗坛以及更广泛的读者对于伊沙诗风的标志性阅读样本。但是就个人的喜爱而言,这首《索绪尔说》在我这里,所获得的评价至少与上面三首是并驾齐驱的。甚至,作为“反宣言式”的作品,我认为它的内涵还大过了写于1990年代整个诗坛“模仿海子热”背景下的《饿死诗人》。

诗中所提到的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位弗洛伊德式的学者。他的语言学理论直接派生出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并深深影响了整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他还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语言是人类话语能力的社会产物,而且它是被社会使用和容许人用这个能力的必要习惯的总和……”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重要的文学或文化批评家罗兰·巴特、雅克·拉康、德里达都受到过索绪尔的影响。

《索绪尔说》的妙处在于,它首先是一首用反诘方式构成的诗,目标所指,是后现代一代宗师索绪尔用口语和人性化方式说出的知识分子式宣言。其次,这首反诘的诗,并不是以高蹈对高蹈,也没有以日常消解理想,而是在提出反诘以后,回归到与读者的平视状态,并迅速包裹上一副“无为”、“捡乐子”的外衣。而诗意和回味的构成,正是在这恶作剧般的急转之下完成的。在我看来,这正是现代诗“智性”诗学的典型体现。

中国最具智性和学院含量的一首诗,是在反学院诗人笔下完成的,这很能说明当代诗歌的真相。也许,诗坛和读者津津乐道多年的、诗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不过是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

1、 人们怎样读解智性与现代诗的关系?

2、 写诗的人、研究诗的人怎样理解“现代诗中的口语”区别于“日常的说话”的根本

所在。

 

 

2、《天堂》

 

 

作者:侯马

 

 

九三年

我在前门当警察

有一晚到郊区工棚查案子

一敲门灯亮了

一个女人从男人身边

猛地坐起

隔着窗玻璃

我看到她白花花

丰硕的一对乳房

把那间简陋不堪的棚子

映照得像天堂一般

这一幕使我更加理解

穷人为什么把讨媳妇

看得那么重

但不仅贫穷是结婚难的原因

在我们经历的岁月里

爱情观念的匮乏是

性爱观念的贫瘠是

缺乏一种追求幸福的尊严感

更是

 

 

(2009)

 

 

 

徐江推荐语

     《天堂》是侯马组诗《九三年》中的一首。该组诗每首开头的两行,都是同样平和而摄人的句子:“九三年 /我在前门当警察”……

     《九三年》的写作,从1999年延伸到2009年。在当代,很难找到像这样一组写作时间绵延十年,且风格始终一致的作品。《天堂》则是全诗这种特点的一个稳定的证明。

     《天堂》(包括作为组诗的《九三年》)一上来引人注目的,是诗中主角的视角:一位年轻民警,半是青涩,半是潜入世相后的惶恐,并在这两者的搅动中费力地辨识着人性的坐标。

但仅仅如此,也就不足于构成侯马了。因为奇异的视角之外,更特别的是叙事语言的老到——那是一种“过来人”的平静与从容。明明曾是眼前的惊心动魄,却又凭添了一层岁月过后的洞悉、隐忍与淡然。如此,才构成了“侯马式诗意”的大部。

白话诗诞生的100年来,靠写实、白描、注目人们现实生存状况的诗作,如汗牛充栋,但留下来的却不多。为什么?因为大多皆由于写作者的激情与言说热情,冲垮了对主题的筛选,对素材、语言的提纯,和对情感的冷凝与发酵。许多诗人意识到自己在写下里巴人的平凡生活,并没有做到与生活的平视,而却带上了对庸常市井的谄媚。这或者显露出了作者自身的境界局限,或者以一种“造作的低调”,表达出了对生活与创作的双重不坦诚。《天堂》

(包括作为组诗的《九三年》)则恰恰相反,体现出了作者在遭受生活冲击面前,面向自己内心的拷问,这是真正的谦卑者的写作。

 如果说,《天堂》在诗艺上的第一重亮点,是在“语言的老到”和“岁月的青涩”间达成了一种看似矛盾、实则奇妙的平衡;第二重亮点,则是它没有像同时代许多接地气的诗作那样,过分沉溺于叙事性(这几乎成了泛学院式写作还是口语平台上大部分现代诗写作的一个通病),它没有去讲述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是将叙述服务于一种对当代生活的审视与分析。这恰恰反应出了现代诗所应该具有的“智性”和“理趣”品质。不少现代诗作者和读者在个人审美上,讨厌“理趣”和在诗歌中议论,其实恰恰忘了,“理趣”和适度的议论,同样是构成现代诗诗意与意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人类最好的诗歌,在美学趣味和表现手法上,采用单一方式完成的其实很少。而伟大的诗歌则更处处充满了复调色彩。好作品的真正难度不再于回避复杂性,而在于怎样把这种构成的复杂、以及人性和世界的复杂,以透明的方式呈现出来。《天堂》的出色,就在于它响应了诗艺与我们生活的现实双重期待。

 

 

 

3、《母亲在我腹中》

 

 

作者:图雅

 

 

母亲已经盘踞在我的腹中
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寂静中听见母亲的笑,响彻我的喉咙
它让我恐惧,让我疼痛

我应和着她的笑在平面的镜中
滋养着她的皱纹
她的白发,被我的腹膜提拉到云的高度
以至我祈求母亲别丢下我

母亲的抱怨,此时
撑痛我脆弱的心胸
我承认我吃了她带血的奶,带血的牙印
证明我一来到这个世上就成为她的仇人

后来我开始吃她的手和脚
吃她的眼泪和勤劳
再后来我吃她的肌肉和骨头
吃她的爱情和宽容

如今她每一寸肌肤都滑进我的腹腔
她的每一块骨头都开始疏松
我吞进多少牛奶和豆浆都弥补不了我的罪过
内视她的表情,充满讨伐和征服

我只好节节败退
用我的坚韧对抗中年,对抗衰败的年轮
母亲在我腹中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勇敢地装下她,正如多少年前她勇敢地装下我

 

 

(2009年)

 

 

徐江推荐语

    图雅是60后诗人中起步较晚、但出道飞快的一位。应该说,除了她的勤奋与进步幅度,在某种程度还在于她在自己由“新诗”往“现代诗”转型之际,便推出了这首重量级的《母亲在我腹中》。

    写亲情的诗歌,在当代并不鲜见。写母爱、甚至母女微妙情感的佳作也时有浮现。但都不及《母亲在我腹中》极致。有什么比写“一个孩子把母亲吃了更疯狂”的想象?问题还不仅仅在于这种疯狂,而在于疯狂背后的疼痛——母女的相依对对抗,生命的老去、新生与轮回……所有这些,都使这首诗成为一件负责的作品。离经叛道的表述背后,藏着千年如一的生命惋叹,面对有限性的无力与战栗。

《母亲在我腹中》是新世纪以来,少有的几首在“新诗”作者和“现代诗”作者中,都能引发认同和共鸣的诗作之一。作者在本诗所表现出的爆发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比爆发力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它在属于两个时代的诗歌美学趣味间、拥有的那种“不可复制的平衡”。这平衡,一方面缘于作者的才华和写作此诗时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则是——诗人正视到了我们生命和情感深处所具有的矛盾性。对新诗而言,这首诗所展露的亲情足够奇特。而对现代诗而言,矛盾性也是过往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忽略的诗意中很重要的一种。

 

阅读(216) 收藏(2) 转载原文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