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西外《文苑》报的几个问题
(2012-04-30 00:18:11)
标签:
文化 |
回答西外《文苑》报的几个问题
1、
伊沙:原因之一吧。当时接受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太多,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件对诗而言的好事,就接受了。从欧亚打来电话到《新诗典》开栏不到一周时间。
2、网易新世纪诗典于2011年4月5日开设。回首这一年,您觉得这个诗歌推荐、点评栏目是否达到了初衷——扩大了当代诗歌的影响力?
伊沙:我认为是达到了。我做事的风格是事先不会太过乐观,目标也不会定得太高,所以对自己做的事满意的时候多。微博荐诗,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们摸过来了。试想没有《新诗典》,从诗歌论坛基本消亡到以微博重新搭建平台,恐怕会有一段现场的真空期。但事实上,它没有出现,因为《新诗典》在最短的时间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不小不低的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是惟一——不是只有我一人在做这种尝试,只是别人失败了,没有做起来。
3、我们看到您在新世纪诗典上推荐的诗人大多是2000年以来的当代诗人,您是怎样看待这些中国当代诗歌的?
伊沙:准确地说应该是:2000年以来当代诗人创作的佳作——它们是这个时段中国诗人创作的优秀作品的精选展示,也是中国新诗走向百年的最高成果的集中体现,想要了解当前的新诗创作,这无疑是最具含金量的一个窗口。
4、从您十四年前在西安《文友》杂志上开设世纪诗典栏目,到去年在网易微博上开设新世纪诗典,并举办新世纪诗典系列朗诵会,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现场交流,您对此有什么感受?
伊沙:世界在改变,时代在前进——只有与时俱进,诗歌才能找到生存下去的空间。但也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对诗歌的热爱、敬畏,诗歌艺术的至高原则以及毫不含糊的专业精神——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改变的一切才有价值。
5、新世纪诗典系列朗诵会首届是北京诗会,第二届是广州诗会,第三届则将在西安举行,而您也自称为长安诗人伊沙,请问您对西安的感情是怎样的?
伊沙:我的家庭、我的亲人、我的职业都在西安,它是我现实中的故乡,长安则是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背景,我今年已经46岁了,可以肯定地说,今生我不会离开此地——这是金不换的长安!
6、新世纪诗典诗歌朗诵会将诗歌从网络上搬到现实生活中,您认为朗诵是一种很好的诗歌传播方式吗?它会扩大网易新世纪诗典的影响力吗?
伊沙:是的。据我所知,国外也是这样:买诗集的人没有听朗诵会的人多。当我看到《新诗典》在广州、北京举办的两场朗诵会的全程视频已在网上发布出来并被大家热转,可以更加肯定这一点,总之新的传播形式已经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7、
伊沙:这不是我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网易读书频道和我们西外中文学院共同商议的结果。我期望并且相信它会成为我校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而载入校史。因为已经有了前两场的经验,我可以肯定地说:对所有届时到场的同学来说:这将是一个永生难忘的美好下午——我相信从在场的同学中一定会有未来的诗人诞生!届时,将会有几位校友诗人光临现场登台朗诵,这种近距离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外的诗歌传统正在形成,我希望假以时日,人们提及西外会说:这里出诗人。
8、您认为网易新世纪诗典应当怎样发展下去?继续走网上讨论当代诗歌、网下开展诗歌交流研讨会、出版图书这种形式?
伊沙:一首接一首,最好一天都不中断的每日推荐是最重要的——离开这个一切都虚了,已经尝试过的成功经验应该延续下去,但还应该不断想出新点子,一件事情要长盛不衰,一定要不断加入新鲜的元素。从目前势头来看,《新诗典》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的。我们就从这场“我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新世纪诗典》长安诗会”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