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伊沙:当然存在,而且是个很大的存在,若以国家而论,中国诗人群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诗人群体吧?
2. 您认为为什么现在诗歌不像7,80年代那么流行了?
伊沙:那个时候,人们可以享受到的文化生活相当有限,甚至于十分贫乏,文学是不多的几个选择——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
3. 现在以写诗为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热爱诗歌的人少了?还是其他原因?
伊沙:在中国,如果说有“职业诗人”的话,只有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里的诗人——不过,我听说作协终身制的专业作家体制已经在改革中了,所以这个“职业诗人”也将不存在了。这跟热爱与否无关,写诗养不活人,诗歌不是一个职业。
4. 您认为要以写诗为职业需要具备什么主客观条件?
伊沙:客观:某个机构愿意给诗人发工资,譬如中国的作家协会,外国的基金会、大学;主观:我压根儿就不指望这份职业来养活我自己。
5. 您自己本人的经历,与诗歌的渊源是怎样的?是否全职写诗?您是否鼓励全职写诗?
伊沙:我12岁爱上诗歌,17岁发表第一首诗,因在全国中学生诗歌比赛中获奖在高考中增加20分考上了北师大,毕业后一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写作,我的诗歌写作从17岁一直持续到目前的46岁,在这近30年中几无中断,是诗歌带给我最大的存在价值,没有它我不值一谈。我从未全职写诗,我的职业是人民教师。我不鼓励全职写诗,除非你的职业让你无法写诗,而你根本不需要它来养活你。
6. 过去的稿费也不高,为什么诗人能够生存下去,而现在却很困难?
伊沙:我前面的回答等于已经回答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