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丁燕评伊沙新作《种诗》
(2012-02-15 18:23:15)
标签:
文化 |
诗是如何种出来的
丁燕
虎门行,令伊沙写下《种诗》。我读后,深感惊讶。我是这次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为什么我没有写出这样的诗句?也许只有面对同类题材,诗人间的某种差距,才会强有力凸显。伊沙有个好胃口,他将目击到的瓦砾石块、枯草灰尘、颠簸喧嚣,全都吸纳进胃里,如搅拌机般,将其消化,再提纯出最珍贵的一滴,香水般,轻轻释放出来。
至虎门时,穿过一条颠簸的乡土小路,车行得很慢,两旁是低矮土屋,“厂房招租”,石块瓦片堆积路边,茅草高过人头,铁杆上挂着晾晒的衣服,尾气像团热雾……湘莲子抱歉道:虎门正在修路。之后,陡然驶上柏油路,路面开阔如河流,两边高耸的酒店,在强光的照耀下,璀璨华美;之后,道路莫名被截肢,裸出内里,挖掘机、铲土机、压路机,轰隆隆忙碌,空气中凝结着浮尘、喧嚣、沸腾;之后,像驶过某个外景地,那表现工业时代无畏挺进的场景,一翻而过,荔枝树出现在道路旁,我们抵达目的地。
到达虎门后,午餐在哪里吃,吃的是什么,我全然不记得,只记得那间原木小屋里,弥漫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某种奇特、含糊、幽微的词语味,我们的话题依旧是诗歌、诗坛、诗人……突然,一束光从窗户中射进,令整个屋子陡然明亮,每个人的头顶,都像顶着个光圈,每一个人,眼睛发光,鼻梁发光,嘴唇发光……我像看到了某种秘密,从脊椎骨里弹出一串震颤。
那间不大的会议室,此前我是来过的,知道顶棚上的塑料花,是湘莲子买来,亲手挂上去的。当时我说,这屋子一点医院味都没有,完全可以搞活动。果然,梦想成真。到底是女诗人操持的活动,连签名纸都是粉红色的,众诗人虽惊诧,但都配合地签上大名。卡片贴在小花盆上后,每位诗人,便有了特殊的自留地:自己抓泥巴,自己选种子,自己撒进去,自己埋起来……湘莲子称之为:“种诗”。
对这场行为艺术,大家干得漫不经心。没人觉得这个举措有什么特别,或者,它最终将引发出什么,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场戏仿童年的游戏。种完了花(或者诗),我甚至忘记我种的是什么——是三叶草吗?及至看到湘莲子从网上传来的图片,那写着自己名字的花盆里,居然,冒出一丛细小的嫩芽,黄绿色,毛茸茸。我承认,那时,我的心里,的确动了一下,然而,就那么一下后,就过去了。我并不觉得这“一动”,能构筑起一首诗歌。那花盆太小,那嫩叶太弱,那行为太傻……总之,和世间大多数妄自尊大的人那般,我忽视了这闪过心头的“一动”,直至读到“绿芽/像从沼泽地里伸出的/外星人的绿手/在向天空中/他们的星球呼救”时,才大惊!
“种诗”并非此次活动之重点,甚至,它不过是湘莲子的突发奇想,然而,当伊沙进入创作时,大刀阔斧,删除一切杂芜枝蔓,只摄取最重要的那个点——绿芽,藉此铺开,直达宇宙,给读者造成惊厥之感。我注意到伊沙指称绿芽时,用的是“他们”。他视绿芽如我们,给予平等瞩目。而“我”,从开始的轻慢,到最后“大张着嘴”,像个病人。当伊沙以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冷峻,貌似冰凉地描述出某种疼痛和哽咽时,并不置身度外,相反,他将自己也裹挟进去,一起鞭打、嘲讽。
绿芽=外星人的绿手!
我≈病人!
谁是现实真正的俘虏,谁又是现实真正的主人?当我们归顺于现实,臣服于某种既定的框架,让来自心底最原初、本真的感受兀自消瘦下去时,我们便成为现实的目盲者。诗歌可能被过度修辞吞噬,也可能被鸡零狗碎的无聊事实吞噬,面对杂芜,在短时间内将其提炼,不仅考验诗人的观察能力,还要看他肚子里有多少干货。零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当伊沙从“绿芽”这个原点出发,挣脱地球引力,直抵宇宙深处时,他用词语打赢了和现实的交锋战。
对伊沙来说,即便经历是饱满的,进入创作时,都要伴随着某种“去诗意化”的行为。诗意当然是美好的,然而,作为先锋诗人的良知和勇气,伊沙更在于对真实的诉求。伊沙的写作,早已超越青春写作、乌托邦写作、中国经验,而直接进入到命运场,接受来自天地的问询。
《种诗》
伊沙
湘莲子
让大家种诗
——其实是让诗人
在小花盆里种花
大伙都懒洋洋的
估计心里头
都有点不以为然
觉得这姐姐
有点小清新
这个行为
有点过家家
我记得我连手套都没戴
用小花盆直接挖了一点泥
捏了几颗比芝麻难看多了的
花籽丢进去……
但是几天以后
千里以外
我在微博上看到
湘莲子发的照片
我种的花已经破土而出
发出了嫩芽
像从沼泽地里伸出的
外星人的绿手
在向天空中
他们的星球呼救
我震惊地大张着嘴
像极了诗人湘莲子
——不,是做心理
治疗的萧医生
刚收治的病人
虎门行,令伊沙写下《种诗》。我读后,深感惊讶。我是这次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为什么我没有写出这样的诗句?也许只有面对同类题材,诗人间的某种差距,才会强有力凸显。伊沙有个好胃口,他将目击到的瓦砾石块、枯草灰尘、颠簸喧嚣,全都吸纳进胃里,如搅拌机般,将其消化,再提纯出最珍贵的一滴,香水般,轻轻释放出来。
至虎门时,穿过一条颠簸的乡土小路,车行得很慢,两旁是低矮土屋,“厂房招租”,石块瓦片堆积路边,茅草高过人头,铁杆上挂着晾晒的衣服,尾气像团热雾……湘莲子抱歉道:虎门正在修路。之后,陡然驶上柏油路,路面开阔如河流,两边高耸的酒店,在强光的照耀下,璀璨华美;之后,道路莫名被截肢,裸出内里,挖掘机、铲土机、压路机,轰隆隆忙碌,空气中凝结着浮尘、喧嚣、沸腾;之后,像驶过某个外景地,那表现工业时代无畏挺进的场景,一翻而过,荔枝树出现在道路旁,我们抵达目的地。
到达虎门后,午餐在哪里吃,吃的是什么,我全然不记得,只记得那间原木小屋里,弥漫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某种奇特、含糊、幽微的词语味,我们的话题依旧是诗歌、诗坛、诗人……突然,一束光从窗户中射进,令整个屋子陡然明亮,每个人的头顶,都像顶着个光圈,每一个人,眼睛发光,鼻梁发光,嘴唇发光……我像看到了某种秘密,从脊椎骨里弹出一串震颤。
那间不大的会议室,此前我是来过的,知道顶棚上的塑料花,是湘莲子买来,亲手挂上去的。当时我说,这屋子一点医院味都没有,完全可以搞活动。果然,梦想成真。到底是女诗人操持的活动,连签名纸都是粉红色的,众诗人虽惊诧,但都配合地签上大名。卡片贴在小花盆上后,每位诗人,便有了特殊的自留地:自己抓泥巴,自己选种子,自己撒进去,自己埋起来……湘莲子称之为:“种诗”。
对这场行为艺术,大家干得漫不经心。没人觉得这个举措有什么特别,或者,它最终将引发出什么,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场戏仿童年的游戏。种完了花(或者诗),我甚至忘记我种的是什么——是三叶草吗?及至看到湘莲子从网上传来的图片,那写着自己名字的花盆里,居然,冒出一丛细小的嫩芽,黄绿色,毛茸茸。我承认,那时,我的心里,的确动了一下,然而,就那么一下后,就过去了。我并不觉得这“一动”,能构筑起一首诗歌。那花盆太小,那嫩叶太弱,那行为太傻……总之,和世间大多数妄自尊大的人那般,我忽视了这闪过心头的“一动”,直至读到“绿芽/像从沼泽地里伸出的/外星人的绿手/在向天空中/他们的星球呼救”时,才大惊!
“种诗”并非此次活动之重点,甚至,它不过是湘莲子的突发奇想,然而,当伊沙进入创作时,大刀阔斧,删除一切杂芜枝蔓,只摄取最重要的那个点——绿芽,藉此铺开,直达宇宙,给读者造成惊厥之感。我注意到伊沙指称绿芽时,用的是“他们”。他视绿芽如我们,给予平等瞩目。而“我”,从开始的轻慢,到最后“大张着嘴”,像个病人。当伊沙以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冷峻,貌似冰凉地描述出某种疼痛和哽咽时,并不置身度外,相反,他将自己也裹挟进去,一起鞭打、嘲讽。
谁是现实真正的俘虏,谁又是现实真正的主人?当我们归顺于现实,臣服于某种既定的框架,让来自心底最原初、本真的感受兀自消瘦下去时,我们便成为现实的目盲者。诗歌可能被过度修辞吞噬,也可能被鸡零狗碎的无聊事实吞噬,面对杂芜,在短时间内将其提炼,不仅考验诗人的观察能力,还要看他肚子里有多少干货。零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当伊沙从“绿芽”这个原点出发,挣脱地球引力,直抵宇宙深处时,他用词语打赢了和现实的交锋战。
对伊沙来说,即便经历是饱满的,进入创作时,都要伴随着某种“去诗意化”的行为。诗意当然是美好的,然而,作为先锋诗人的良知和勇气,伊沙更在于对真实的诉求。伊沙的写作,早已超越青春写作、乌托邦写作、中国经验,而直接进入到命运场,接受来自天地的问询。
《种诗》
伊沙
湘莲子
让大家种诗
——其实是让诗人
在小花盆里种花
大伙都懒洋洋的
估计心里头
都有点不以为然
觉得这姐姐
有点小清新
这个行为
有点过家家
我记得我连手套都没戴
用小花盆直接挖了一点泥
捏了几颗比芝麻难看多了的
花籽丢进去……
但是几天以后
千里以外
我在微博上看到
湘莲子发的照片
我种的花已经破土而出
发出了嫩芽
像从沼泽地里伸出的
外星人的绿手
在向天空中
他们的星球呼救
我震惊地大张着嘴
像极了诗人湘莲子
——不,是做心理
治疗的萧医生
刚收治的病人
后一篇:《布考斯基诗选:干净老头》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