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即将过去的虎年最有成就感的事件(文本当然是《梦》系列)
(2011-01-18 18:28:54)
标签:
文化 |
长安的诗歌节
文/西毒何殇
“创始于2010年元月十日的长安诗歌节,宗旨有三:1、把大唐长安的诗歌气象还原到诗人当下的日常生活;2、天子呼来不上船:强调诗歌的民间性立场即私人的、诗人的、诗歌的聚会;3、享受诗歌。长安诗歌节把诗歌社团、诗人聚会、诗艺探讨和享受诗歌的快乐融于一体,在中国开创性地建设着一种独特的开放性的诗歌生态体系,成为本年度最耀眼的诗歌事件,其意义超越了诗歌本身并进入了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公民社会建设,这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建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显现它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秦巴子《2010我的诗歌关键词》
2010年1月10日,来西安参加某活动的严力应伊沙之约在一个叫“西花园”的泡馍馆吃饭,在座还有诗人秦巴子,70后诗人朱剑和王有尾,80后诗人西毒何殇和艾蒿,饭后来到隔壁“25小时”咖啡馆聊天,年轻诗人艾蒿提出想听严力原声朗诵名作《还给我》……历史的拐点往往毫无预兆,顺其自然又突如其来。严力朗诵完后,秦巴子、伊沙等在座的诗人都拿出自己的作品陆续朗诵,整个过程兴奋而美妙,大家喝着咖啡,沉浸在诗的氛围里,再也不愿意转开话题。当即大家就决定,以后的每次聚会,必须朗诵自己的诗作,按照秦巴子的说法就是要“把每次聚会都变成一场诗歌节”。几天后,秦巴子写了文章《长安的诗歌节》,长安诗歌节由此得名。
在接下来并不长的时间里,由于高密度的朗诵和高质量谈话,每个参与的人都愈来愈认识到“诗歌节”之于自己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作用于创作,由于每次要朗诵,就逼迫每个人不得不拿出新作;而因为朗诵本身天然含有现场“竞技”的成分,也就逼着诗人不得不在拿出作品之前要反复锤炼、修改,直至自己满意;更残酷的是,每首诗朗诵完后,在场诗人都会毫不留情点评,不同认知层面、不同角度的说法让朗诵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甚至发生过因对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争执得面红耳赤的情形,如此经久反复,参与者、尤其是年轻诗人的承受力也越来越强悍,抗打击(或赞美)能力暴增。
人类往往会对一个新事物出现持怀疑态度,但当它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时,就应该认可它、接纳它、完善它、保护它。“长安诗歌节”诞生之初,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它,我们也忧疑在它带来好处的背后会不会有更大负面的效应?比如:频繁的举办会不会影响到个人的创作?会不会打乱了个人的写作节奏?太强势的讨论会不会导致参与者作品和思维的同质化?对个人的强烈批评是不是会造成其写作的不自信?等等此类问题在诗歌节每个发起者脑子里都会“纠结”。一切都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而检验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数量自不必说,月月有新作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常态;那么质量呢?在2010年底盘点时,几位核心参与者在各类刊物、选本上发表发数量剧增,在网络上出现的几种“好诗榜”里,长安诗歌节的几位诗人也都收获颇丰;至于同质化,不妨引用一位参加过长安诗歌节的朋友的话说:你们几个人写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怎么能谈到一块呢?这话可以侧面说明对“同质化”的担忧可以暂缓。
既然认可了、接纳了,完善与保护就必不可少。此后不久,长安诗歌节确定了核心同仁,并象征性地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的机构:由诗人秦巴子先生出任长安诗歌节2010年轮值主席,负责诗歌节的召集与沟通,将与诗歌节有关的事务提交同仁讨论,起草文书,向外发布讲话等等;诗人朱剑担任秘书长,负责每次诗歌节的现场记录、拍照,以及代表诗歌节出面接待诗友;诗人西毒何殇负责官方博客的建设和管理;诗人黄海担任社长和总编辑,负责大型活动的统筹安排、刊物编辑、图书出版等事宜;诗人王有尾负责诗歌节的后勤工作;诗人伊沙长期担任诗歌节的现场主持人。一个集诗歌社团、诗人聚会、诗艺探讨、诗歌编辑与出版、诗歌网站、论坛和博客于一体的“诗歌综合体”就此构筑形成。
与此同时,长安诗歌节的宗旨、定位、目的及形式也随着诗歌节一场场的举办而逐步完善:它是居于长安的旨趣相近的诗人们私人的、朋友的、诗歌的聚会与汇聚,意在将诗歌长安的大唐气象还原到诗人当下的日常生活之中。长安诗歌节不定期举行,朗诵作品、交流诗艺、臧否诗坛,享受诗歌,以酒燃情,以茶佐诗,朗诵与切磋并进,享受与抵砺同在。并一致同意把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定为诗歌节的永久性主题诗,即: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此表明诗歌节的态度和立场。
因为它的定位是私人的、朋友的、诗人的诗歌飨宴,是诗人的待客之道,是长安诗人给予来宾的最高礼遇,所以长安诗歌节谢绝不速之客,其保障机制为一票否决制,即:外地有朋友来,须经全体同仁一致同意,才可以为之举办诗歌节,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则不能举办。当然,诗歌节也不光是有外来客人才举办,其形式很多样,到目前为止,长安诗歌节共举办了43场,其中特别场次有:第19场(秦岭非小学扩大场)、第21场(端午诗会公开场)、第22场(世界杯专场)、第23场(台湾诗歌专场)、第31场(马立诗歌研讨)、第34场(刘亚丽专场朗诵会)、第37场(发小寻&崔征新婚专场)、第39场(与谷川俊太郎一起读诗)、第42场(致敬布考斯基专场)……等等。
其中,端午诗会到场诗人近百,朗诵人数达40多人。而“与谷川俊太郎一起读诗”活动是与华沙、东京等全球13个城市同步进行的活动。其中最特别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我个人以为是为西安患尿毒症的青年诗人马立做的诗歌研讨会,主要目的在于以一种诗人应有的、诗歌的、严肃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这位80后诗人马立(换),为挽救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诗人的生命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在这次研讨会上,同仁全体到场,每个人都朗读了马立的诗作,都针对其作品发表了看法,研讨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话题严肃而开阔,讨论了诗人在当下在如何“互助”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这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并进入了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公民社会建设。如果说我们在长安诗歌节想得到的东西除了创作更加精进之外还嫌不够,那么如此“宽松、融洽、友爱、快乐、充满创造的激情的人间气氛与人情味道,恰是人性的美善之在。人性的,更人性的,人性的正义与智慧盎然于斯亦盎然于诗,岂不正是生之大美乎?”(秦巴子《在长安,享受诗歌》)
作为一种首创的、独特的、开放性的诗歌生态体系,长安诗歌节自2010年1月10日以来,至2011年1月10日整整一年以来,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正式嘉宾50多人,参与者超过200人次,其中包括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作家、学者多人,而国内的嘉宾则覆盖了陕西、山西、云南、上海、四川、河北、河南、广东、西藏、江西、甘肃、青海、北京、海南、福建等十几个省份,其影响力之大、之广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的设想。
长安诗歌节另一个特色是在新浪开设的官方博客,每场诗歌节的来宾、朗诵诗目、讨论中的片羽吉光以及整个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和有趣的花絮,都会在博客中详细发布出来,供诗友和对诗歌节有兴趣的朋友们查看、评论,并欢迎大家提出有益于诗歌节的建议。其中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谈话实录得到诗友们的交口称赞,不妨摘录第35场有关口语诗创作的几条,供大家参析:
1、口语诗,拉开大幕就开演,戏演完就散场,精彩不精彩,全在戏里面,一定要去掉开篇的“开宗明义”和结尾的“意义总结”。
2、语言的繁复可以达到诗意,但必须要很精彩,如果想通过描述某种事实来成诗,那么就必须有一种强大的“事实的诗意”来支撑,否则就流于太轻、太浮、太表面。
3、写诗要忘掉自己会写散文,去掉散文写作的习惯,比如:排比!比如:连词!很多诗人,看上去题材、技术、词句都很新锐,而其本质上却是传统的写作,抒情的套路,散文的文风,封闭的结构,逻辑的进程。
4、我们说李白,有些人会说我跟李白气质不符;我们说白居易,有些人会说我又不想让老太太读懂,那么我们以杜甫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感、词句和意义都非常明晰,写出这个才算真本事,所以杜甫就是大诗人的“界限”,如果越过了这个界,无论你说自己诗歌内部多么复杂,诗意多么深沉,那么你也不是一个大诗人。
5、朗诵,好诗听起来就疏朗干净,好的诗歌必须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好不好,读出来听听。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发现,有些字是多的,有些词是不合适的。而不好的诗,让人听着累,因为不知它为何开始,也不知它为何结束,不知那些句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如上的言论在长安诗歌节四十多场的交流中层出不穷,他们都被勤快的秘书长朱剑记录下来,由“唐通社”整理发布。多场累积下来,足以整理成一部《长安诗话》。这些话题绝非是类似“中国诗歌怎么办”或“要向传统取经”等凌虚高蹈的观念,而是写作的行家里手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诗歌的内部,剖出来的创作准则。不敢说这些讨论能影响多少人的创作,但对于那些志于现代诗写作的诗人来说,一定能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
博客另一个有趣的但也是引起过争论的特点,是每次都要大批量贴出诗歌节之前聚餐的照片。照片上,西安的美食和诗人的吃相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我们身居古城长安,在这里吃喝拉撒睡,我们在接受它地气淬炼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它独步天下的的美食,在它身上获取,也应该回报于它。当然,把诗歌节做成西安的“标志”并非我们的目的,但如果做成了“标志”我们也不会拒绝,甚至当是我们的幸运;其二,以此表明我们并非诗歌的清教徒,我们办人事儿、吃人饭、说人话、有人性……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写着活鲜鲜的诗。博客的设立拓展了长安诗歌节的影响力,媒体也寻踪而来,《华商报》等媒体用大篇幅多次报道了长安诗歌节。有趣的是,在媒体报道前,诗歌节在省外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省内,报道之后,省内很多诗友又踏迹而来,纷纷表示想参加诗歌节,甚至有诗友意图邀请长安诗歌节“巡省”,在各区市举办巡回朗诵会,被轮值主席秦巴子先生婉言拒绝。他说:“我们的定位就是私人的、朋友的、诗人的聚会,并非是开放式的、表演式的、堂会式的……如果同意,我们就是被‘诗歌所累’,而不是‘享受诗歌’。”为此他反复强调“享受诗歌”,并写了一篇《在长安,享受诗歌》的文章来阐述这个的观点。
在2010年夏天的一次诗歌节上,同仁们说起了中国诗坛的奖,就像说起了一个个笑话,这时诗人伊沙提议:“不如我们长安诗歌节自己来设一个奖,就叫金诗奖,奖给那些在诗歌上有突出成就却得不到公平待遇的诗人……”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大家的支持,接下来的大半年,所有与“金诗奖” 有关的工作都在秘密进行中,其名称、目的、标准、评选方法都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2010年11月30日晚上公布。
该奖项最终定名为“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旨在表彰在现代诗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现代诗发展具有积极贡献的诗人评委会由长安诗歌节同仁秦巴子、伊沙、朱剑、黄海、王有尾、西毒何殇组成。每年评选一次,候选人原则上从参加长安诗歌节并朗诵自己作品的嘉宾中产生。投票定于最后一天的新年专场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计分方式借鉴欧洲金球奖评选方法;永无奖金,只颁发特制的奖杯和获奖证书;为保证大奖的公正客观与纯粹的诗学精神,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2010年最终确定了候选人共45名。
2010年12月31日,评委在无酒精状态下投票,现场统计票数,诗人严力以18分获得满票,秦巴子正式宣布获奖者为严力。整个评选过程全程网络直播,应该说也是长安诗歌节的首创。
次日凌晨,身在韩国讲学的严力先生在长安诗歌节论坛上发布了获奖感言,随后得知严力先生将于五月光临西安,长安诗歌节决定届时将举办盛大的颁奖庆典。2010年的长安诗歌节也因大奖的颁出完美收官。
回顾一年,长安诗歌节缘于偶然,行于自然,持于必然,而非谋于密室,精心筹划,按部就班,这种“指向的不明晰性”能让它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变的、良性的和可持续的方式健康生长,而这正是大唐长安之气象所在,人之日常所在,诗之所在。
今天,虽说是元旦刚过,但也算是新一年开始了,旧焰尚未熄,新火已开燃,新春伊始,好消息就随着爆竹声声传来了:黄海主编的“长安诗歌节书系(第一辑)”将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推出四本,分别是:1、西毒何殇诗集《人全食》,2、王有尾诗集《怀孕的女鬼》,3、朱剑诗集《陀螺》,4、伊沙长诗《蓝灯》。被诗人徐江称为“新世纪诗坛实力最强的一套诗集”。忘了说,在2010年长安诗歌节主席秦巴子四喜临门:诗集《纪念》、《理智之年》先后出版,随笔集在台湾出版,长篇小说《身体课》在《花城》刊出后,最近即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而伊沙2010年出版了《无题诗集》,他与老G翻译的布考斯基诗选也在新年初由诗歌EMS推出了单行本。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累累硕果,前面列出的“成就”才是成立的,如若不然,岂非又在玩混混扎堆的游戏乎?
最后用伊沙的一句话结尾吧!他说:“我和老秦商量了,下半辈子其他事儿能推就推,创作以外就经营长安诗歌节了,等我们老了,还有朱剑、何殇……等他们老了,嘿嘿,再说吧!”
2010年10月14日于长安
文/西毒何殇
“创始于2010年元月十日的长安诗歌节,宗旨有三:1、把大唐长安的诗歌气象还原到诗人当下的日常生活;2、天子呼来不上船:强调诗歌的民间性立场即私人的、诗人的、诗歌的聚会;3、享受诗歌。长安诗歌节把诗歌社团、诗人聚会、诗艺探讨和享受诗歌的快乐融于一体,在中国开创性地建设着一种独特的开放性的诗歌生态体系,成为本年度最耀眼的诗歌事件,其意义超越了诗歌本身并进入了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公民社会建设,这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建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显现它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秦巴子《2010我的诗歌关键词》
2010年1月10日,来西安参加某活动的严力应伊沙之约在一个叫“西花园”的泡馍馆吃饭,在座还有诗人秦巴子,70后诗人朱剑和王有尾,80后诗人西毒何殇和艾蒿,饭后来到隔壁“25小时”咖啡馆聊天,年轻诗人艾蒿提出想听严力原声朗诵名作《还给我》……历史的拐点往往毫无预兆,顺其自然又突如其来。严力朗诵完后,秦巴子、伊沙等在座的诗人都拿出自己的作品陆续朗诵,整个过程兴奋而美妙,大家喝着咖啡,沉浸在诗的氛围里,再也不愿意转开话题。当即大家就决定,以后的每次聚会,必须朗诵自己的诗作,按照秦巴子的说法就是要“把每次聚会都变成一场诗歌节”。几天后,秦巴子写了文章《长安的诗歌节》,长安诗歌节由此得名。
在接下来并不长的时间里,由于高密度的朗诵和高质量谈话,每个参与的人都愈来愈认识到“诗歌节”之于自己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作用于创作,由于每次要朗诵,就逼迫每个人不得不拿出新作;而因为朗诵本身天然含有现场“竞技”的成分,也就逼着诗人不得不在拿出作品之前要反复锤炼、修改,直至自己满意;更残酷的是,每首诗朗诵完后,在场诗人都会毫不留情点评,不同认知层面、不同角度的说法让朗诵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甚至发生过因对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争执得面红耳赤的情形,如此经久反复,参与者、尤其是年轻诗人的承受力也越来越强悍,抗打击(或赞美)能力暴增。
人类往往会对一个新事物出现持怀疑态度,但当它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时,就应该认可它、接纳它、完善它、保护它。“长安诗歌节”诞生之初,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它,我们也忧疑在它带来好处的背后会不会有更大负面的效应?比如:频繁的举办会不会影响到个人的创作?会不会打乱了个人的写作节奏?太强势的讨论会不会导致参与者作品和思维的同质化?对个人的强烈批评是不是会造成其写作的不自信?等等此类问题在诗歌节每个发起者脑子里都会“纠结”。一切都需要用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而检验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数量自不必说,月月有新作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常态;那么质量呢?在2010年底盘点时,几位核心参与者在各类刊物、选本上发表发数量剧增,在网络上出现的几种“好诗榜”里,长安诗歌节的几位诗人也都收获颇丰;至于同质化,不妨引用一位参加过长安诗歌节的朋友的话说:你们几个人写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怎么能谈到一块呢?这话可以侧面说明对“同质化”的担忧可以暂缓。
既然认可了、接纳了,完善与保护就必不可少。此后不久,长安诗歌节确定了核心同仁,并象征性地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的机构:由诗人秦巴子先生出任长安诗歌节2010年轮值主席,负责诗歌节的召集与沟通,将与诗歌节有关的事务提交同仁讨论,起草文书,向外发布讲话等等;诗人朱剑担任秘书长,负责每次诗歌节的现场记录、拍照,以及代表诗歌节出面接待诗友;诗人西毒何殇负责官方博客的建设和管理;诗人黄海担任社长和总编辑,负责大型活动的统筹安排、刊物编辑、图书出版等事宜;诗人王有尾负责诗歌节的后勤工作;诗人伊沙长期担任诗歌节的现场主持人。一个集诗歌社团、诗人聚会、诗艺探讨、诗歌编辑与出版、诗歌网站、论坛和博客于一体的“诗歌综合体”就此构筑形成。
与此同时,长安诗歌节的宗旨、定位、目的及形式也随着诗歌节一场场的举办而逐步完善:它是居于长安的旨趣相近的诗人们私人的、朋友的、诗歌的聚会与汇聚,意在将诗歌长安的大唐气象还原到诗人当下的日常生活之中。长安诗歌节不定期举行,朗诵作品、交流诗艺、臧否诗坛,享受诗歌,以酒燃情,以茶佐诗,朗诵与切磋并进,享受与抵砺同在。并一致同意把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定为诗歌节的永久性主题诗,即: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此表明诗歌节的态度和立场。
因为它的定位是私人的、朋友的、诗人的诗歌飨宴,是诗人的待客之道,是长安诗人给予来宾的最高礼遇,所以长安诗歌节谢绝不速之客,其保障机制为一票否决制,即:外地有朋友来,须经全体同仁一致同意,才可以为之举办诗歌节,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则不能举办。当然,诗歌节也不光是有外来客人才举办,其形式很多样,到目前为止,长安诗歌节共举办了43场,其中特别场次有:第19场(秦岭非小学扩大场)、第21场(端午诗会公开场)、第22场(世界杯专场)、第23场(台湾诗歌专场)、第31场(马立诗歌研讨)、第34场(刘亚丽专场朗诵会)、第37场(发小寻&崔征新婚专场)、第39场(与谷川俊太郎一起读诗)、第42场(致敬布考斯基专场)……等等。
其中,端午诗会到场诗人近百,朗诵人数达40多人。而“与谷川俊太郎一起读诗”活动是与华沙、东京等全球13个城市同步进行的活动。其中最特别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我个人以为是为西安患尿毒症的青年诗人马立做的诗歌研讨会,主要目的在于以一种诗人应有的、诗歌的、严肃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这位80后诗人马立(换),为挽救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诗人的生命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在这次研讨会上,同仁全体到场,每个人都朗读了马立的诗作,都针对其作品发表了看法,研讨会持续了3个多小时,话题严肃而开阔,讨论了诗人在当下在如何“互助”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这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并进入了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公民社会建设。如果说我们在长安诗歌节想得到的东西除了创作更加精进之外还嫌不够,那么如此“宽松、融洽、友爱、快乐、充满创造的激情的人间气氛与人情味道,恰是人性的美善之在。人性的,更人性的,人性的正义与智慧盎然于斯亦盎然于诗,岂不正是生之大美乎?”(秦巴子《在长安,享受诗歌》)
作为一种首创的、独特的、开放性的诗歌生态体系,长安诗歌节自2010年1月10日以来,至2011年1月10日整整一年以来,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正式嘉宾50多人,参与者超过200人次,其中包括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作家、学者多人,而国内的嘉宾则覆盖了陕西、山西、云南、上海、四川、河北、河南、广东、西藏、江西、甘肃、青海、北京、海南、福建等十几个省份,其影响力之大、之广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的设想。
长安诗歌节另一个特色是在新浪开设的官方博客,每场诗歌节的来宾、朗诵诗目、讨论中的片羽吉光以及整个过程中突发的灵感和有趣的花絮,都会在博客中详细发布出来,供诗友和对诗歌节有兴趣的朋友们查看、评论,并欢迎大家提出有益于诗歌节的建议。其中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谈话实录得到诗友们的交口称赞,不妨摘录第35场有关口语诗创作的几条,供大家参析:
1、口语诗,拉开大幕就开演,戏演完就散场,精彩不精彩,全在戏里面,一定要去掉开篇的“开宗明义”和结尾的“意义总结”。
2、语言的繁复可以达到诗意,但必须要很精彩,如果想通过描述某种事实来成诗,那么就必须有一种强大的“事实的诗意”来支撑,否则就流于太轻、太浮、太表面。
3、写诗要忘掉自己会写散文,去掉散文写作的习惯,比如:排比!比如:连词!很多诗人,看上去题材、技术、词句都很新锐,而其本质上却是传统的写作,抒情的套路,散文的文风,封闭的结构,逻辑的进程。
4、我们说李白,有些人会说我跟李白气质不符;我们说白居易,有些人会说我又不想让老太太读懂,那么我们以杜甫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感、词句和意义都非常明晰,写出这个才算真本事,所以杜甫就是大诗人的“界限”,如果越过了这个界,无论你说自己诗歌内部多么复杂,诗意多么深沉,那么你也不是一个大诗人。
5、朗诵,好诗听起来就疏朗干净,好的诗歌必须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好不好,读出来听听。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发现,有些字是多的,有些词是不合适的。而不好的诗,让人听着累,因为不知它为何开始,也不知它为何结束,不知那些句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如上的言论在长安诗歌节四十多场的交流中层出不穷,他们都被勤快的秘书长朱剑记录下来,由“唐通社”整理发布。多场累积下来,足以整理成一部《长安诗话》。这些话题绝非是类似“中国诗歌怎么办”或“要向传统取经”等凌虚高蹈的观念,而是写作的行家里手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诗歌的内部,剖出来的创作准则。不敢说这些讨论能影响多少人的创作,但对于那些志于现代诗写作的诗人来说,一定能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
博客另一个有趣的但也是引起过争论的特点,是每次都要大批量贴出诗歌节之前聚餐的照片。照片上,西安的美食和诗人的吃相展示得淋漓尽致。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我们身居古城长安,在这里吃喝拉撒睡,我们在接受它地气淬炼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它独步天下的的美食,在它身上获取,也应该回报于它。当然,把诗歌节做成西安的“标志”并非我们的目的,但如果做成了“标志”我们也不会拒绝,甚至当是我们的幸运;其二,以此表明我们并非诗歌的清教徒,我们办人事儿、吃人饭、说人话、有人性……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写着活鲜鲜的诗。博客的设立拓展了长安诗歌节的影响力,媒体也寻踪而来,《华商报》等媒体用大篇幅多次报道了长安诗歌节。有趣的是,在媒体报道前,诗歌节在省外的影响力远远高于省内,报道之后,省内很多诗友又踏迹而来,纷纷表示想参加诗歌节,甚至有诗友意图邀请长安诗歌节“巡省”,在各区市举办巡回朗诵会,被轮值主席秦巴子先生婉言拒绝。他说:“我们的定位就是私人的、朋友的、诗人的聚会,并非是开放式的、表演式的、堂会式的……如果同意,我们就是被‘诗歌所累’,而不是‘享受诗歌’。”为此他反复强调“享受诗歌”,并写了一篇《在长安,享受诗歌》的文章来阐述这个的观点。
在2010年夏天的一次诗歌节上,同仁们说起了中国诗坛的奖,就像说起了一个个笑话,这时诗人伊沙提议:“不如我们长安诗歌节自己来设一个奖,就叫金诗奖,奖给那些在诗歌上有突出成就却得不到公平待遇的诗人……”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大家的支持,接下来的大半年,所有与“金诗奖” 有关的工作都在秘密进行中,其名称、目的、标准、评选方法都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2010年11月30日晚上公布。
该奖项最终定名为“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旨在表彰在现代诗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现代诗发展具有积极贡献的诗人评委会由长安诗歌节同仁秦巴子、伊沙、朱剑、黄海、王有尾、西毒何殇组成。每年评选一次,候选人原则上从参加长安诗歌节并朗诵自己作品的嘉宾中产生。投票定于最后一天的新年专场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计分方式借鉴欧洲金球奖评选方法;永无奖金,只颁发特制的奖杯和获奖证书;为保证大奖的公正客观与纯粹的诗学精神,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2010年最终确定了候选人共45名。
2010年12月31日,评委在无酒精状态下投票,现场统计票数,诗人严力以18分获得满票,秦巴子正式宣布获奖者为严力。整个评选过程全程网络直播,应该说也是长安诗歌节的首创。
次日凌晨,身在韩国讲学的严力先生在长安诗歌节论坛上发布了获奖感言,随后得知严力先生将于五月光临西安,长安诗歌节决定届时将举办盛大的颁奖庆典。2010年的长安诗歌节也因大奖的颁出完美收官。
回顾一年,长安诗歌节缘于偶然,行于自然,持于必然,而非谋于密室,精心筹划,按部就班,这种“指向的不明晰性”能让它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变的、良性的和可持续的方式健康生长,而这正是大唐长安之气象所在,人之日常所在,诗之所在。
今天,虽说是元旦刚过,但也算是新一年开始了,旧焰尚未熄,新火已开燃,新春伊始,好消息就随着爆竹声声传来了:黄海主编的“长安诗歌节书系(第一辑)”将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推出四本,分别是:1、西毒何殇诗集《人全食》,2、王有尾诗集《怀孕的女鬼》,3、朱剑诗集《陀螺》,4、伊沙长诗《蓝灯》。被诗人徐江称为“新世纪诗坛实力最强的一套诗集”。忘了说,在2010年长安诗歌节主席秦巴子四喜临门:诗集《纪念》、《理智之年》先后出版,随笔集在台湾出版,长篇小说《身体课》在《花城》刊出后,最近即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而伊沙2010年出版了《无题诗集》,他与老G翻译的布考斯基诗选也在新年初由诗歌EMS推出了单行本。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累累硕果,前面列出的“成就”才是成立的,如若不然,岂非又在玩混混扎堆的游戏乎?
最后用伊沙的一句话结尾吧!他说:“我和老秦商量了,下半辈子其他事儿能推就推,创作以外就经营长安诗歌节了,等我们老了,还有朱剑、何殇……等他们老了,嘿嘿,再说吧!”
2010年10月14日于长安
本贴由西毒何殇于2011-1-18 17:45:29在〖长安诗歌节〗发表.
前一篇:鄙视这样的听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