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长安诗歌节三十场现场记录[图文]

标签:
转载 |
餐后,在老象咖啡,举行了长安诗歌节中秋诗会暨秦巴子诗集《纪念》(购买)发布会(30场)。
首先,长安诗歌节众同仁发言向秦巴子表示祝贺,并每人点播一首秦巴子的诗。
伊沙:《纪念》是秦巴子前半生的心血凝聚,拿到诗集后,先认真读了一遍自己写的序,觉得对得起朋友的半生心血,心里很是愉快。
朱剑:秦巴子至今写了3000多首诗,在知天命之年出了自己第二本诗集,名叫《纪念》,是一件艰难、也是值得纪念的事情,他要为秦巴子这本诗集写篇文章。
王有尾:秦巴子这种如此优秀的诗人还在一直往前走,对年轻诗人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激励,我辈不敢懈怠。
西毒何殇:和秦老师交往以来,觉得秦巴子和想象中的秦巴子有两点不一样,1、年轻,没有暮气,而且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创作都是越来越年轻;2、倔强,不勉强不中庸不和稀泥,嫉恶如仇。不知道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能不能做到这点。
黄海:秦老师诗集叫《纪念》,不仅仅是对自己诗歌做一个总结,一种带有纪念意义的行为,也是对朋友友情的一种纪念。他回忆了与秦巴子十年来的交往,他说,和巴子交往十年,有很多难忘的事情,也学了很多事情。
唐欣短信:巴子兄,一直在读诗集,许多都未见过,真好啊,书的印刷也很棒,令人羡慕,热烈祝贺!
秦巴子发表感言:
1、对黄海、邹定国协助出版这本诗集表达感谢,但由于自己是个外冷内热的人,这些话平常不说,但一直都在心里。这种性格这些年也得罪了一些人,但不要紧,得罪了的人都是该得罪的。你放弃了一些人和事,其实也就是坚持了另外一些事,一个八面玲珑的人是扭曲的。2、访京归来感想:关注诗的人不多,但关注诗坛的人不少。
长安诗歌节同仁每人点播了秦巴子一首诗,听其原声朗诵,各人点播诗目如下:
伊沙:《星空》
朱剑:《雕塑家》
西毒何殇:《真皮沙发》
王有尾:《枪手归来》
黄海:《博物馆叙事曲》
秦巴子:《雪夜酒狂》
伊沙总结发言:
时间很重要,最近因为编书,一直在读诗,从50后读到90后,从时间来看,60年代的诗人比70年代的要好,而70年代总体又好于80年代诗人,这里面有一个沉淀和坚持的问题。巴子在每个时期,每个智慧状态下都写出了自己的好诗,集中起来,就是《纪念》的意义。在座的长安诗歌节同仁,也应该在每个时期,把自己智慧的最大值发挥出来。这些集中起来,就是成就,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就也在增长。
接下来是诗歌节作品朗诵环节。
朗诵开始前,伊沙说:最近编诗选,认真读了大家的诗,今天我要送你们每人一个字。
朱剑朗诵三首:《回乡》《慢》《青春与诗》。
伊沙说:送朱剑的一个字是警惕“弱”,不是孱弱,是诗歌的狠劲不够,朱剑应该让自己的诗更混沌、更浑不吝、更粗糙一些,有些诗打磨太过则显弱,应该有一些“未定稿”的东西,这是诗歌心理学的问题。
黄海朗诵三首:《无题或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办公室》《暴雨之诗》
伊沙说:送黄海的一个字是警惕“旧”,要吸收口语的长处,要写的更“顺”一些,不要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游移。
秦巴子说:黄海的诗有“痛感”,但淹没在了“浑身的麻木之中”,所以,黄海在诗里一定要有一些词、句子来扎疼人。
伊沙建议黄海再多读一些现代和后现代的西方诗歌,秦巴子推荐默温、赖特和非洲诗人索因卡。伊沙说还可以读一些芒克的诗。
大家认为黄海和朱剑应该互相学习对方诗的优点。针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譬喻:
朱剑去医院看病,会很明确很具体地告诉医生某个地方疼,某个毛孔、某条毛细血管出了问题,你只需要给我开XX药就可以了。于是,医生疯了。
而黄海则对医生说,我全身哪儿都不舒服,浑身疼,你看着办吧。于是,医生晕了。
王有尾朗诵三首:《雨夜行》《拼车偶得》《醉酒记》
伊沙说,送给王有尾的字是警惕“杂”,语言有杂音,诗意大于了语言,诗意当然很重要,但诗歌毕竟也是语言的艺术。在这方面,有尾要向朱剑学习。但有尾诗歌的优点是:质朴,不会有文大于质的问题。
伊沙给西毒何殇的建议是,警惕“单”,不应总写“小而冷”,应该写得更有侵略性。何殇这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些过于超越了自己年纪的成熟度,应该向有尾学习浑不吝。总之,黄海和朱剑应互相学习,一对红;而王有尾和西毒何殇要相互把对方压下去,一对掐。
最后,伊沙朗诵了组诗《衡山行》里的《梦71》《高僧才说家常话》《智慧》《诗在何处》和《菩萨,觉悟的众生》。
在长安诗歌节朗诵的同时,遥远的天津“葵之怒放”诗歌节也在进行中,两个城市通过电话进行了现场联动。
感谢现代化,让一切自由连通,让世界触手可及。
(现场图片)
举杯祝贺秦巴子诗集《纪念》出版
西安小吃宣传照
众生浮食绘
杯盘尽
《纪念》与记录——签名照
《纪念》《理智之年》《身体课》《我们热爱女明星》作者、诗人秦巴子先生
诗人伊沙
秦巴子在发言,左朱剑,右王有尾
西毒何殇听黄海发言
朱剑朗诵新作《慢》
黄海朗诵新作《暴雨之诗》
王有尾朗诵新作《醉酒记》
西毒何殇朗诵新作《在2012酒吧》
伊沙朗诵《衡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