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贼胆大,恰好60、70、80领军人物,一直以此为傲!

(2010-09-19 22:53:26)
标签:

娱乐

2008年01月22日 星期二 http://sztqb.sznews.com/tplimg/image02.jpg 放大http://sztqb.sznews.com/tplimg/zoomact.gif
高校教授学者评选“庸诗榜”
“口水诗”遭讨伐
http://sztqb.sznews.com/res/1/641/2008-01/22/D01/res09_attpic_brief.jpg
http://sztqb.sznews.com/res/1/641/2008-01/22/D01/res11_attpic_brief.jpg
http://sztqb.sznews.com/res/1/641/2008-01/22/D01/res13_attpic_brief.jpg
http://sztqb.sznews.com/res/1/641/2008-01/22/D01/res15_attpic_brief.jpg
  (自左至右)伊沙、沈浩波、徐江、春树的作品都进入了“2007年度庸诗榜”。

  “这诗能叫不好吗?最优秀的游记也写不出这种味道!”诗人伊沙很冤枉地对媒体说。他所写《崆峒山小记》成了前天出炉的“2007年度庸诗榜”的第一名获得者。在这份由数所高校教授学者评选的榜单中,像伊沙那样不幸“中弹”的诗人还有9位。

  1年前,“2006年度庸诗榜”经媒体曝光之后,曾引起轩然大波。今年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等十几位学者教授,又将矛头指向了一批著名诗人。被称为“后现代诗派代表人物”的伊沙万没有想到,他的得意之作《崆峒山小记》,竟然成了今年庸诗榜的冠军。

  《崆峒山小记》发表在《星星》诗刊去年的第二期,伊沙对此诗显然很满意,不仅贴在博客上,在很多网站上都可以看到这首诗的踪迹。不过,在榜单评委、南京师范大学博导何言宏眼里那就是一首“口水诗”,“比如诗的第一节‘上去时和下去时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明明是一句大白话,却非要分两行写。这已经突破了诗歌底线。”

  记者通读了整首诗,像何教授所说的那些“不像诗”的句子到处都是。对于评论家们的抨击,伊沙表示他从来没想过在评论家中找知音,“他们懂什么,诗歌写得像对话,那是一种进步。”有意思的是,伊沙去年还同韩寒打过一次口水仗,当时韩寒讥讽伊沙等“诗人都挺恶心”。

  像伊沙写的那些大白话诗歌,这几年很流行,很多人都知道此类诗歌的代表人赵丽华,其实伊沙出道要比赵丽华早得多。在正统的诗歌评论界来看,将一句大白话分几行来写,根本就不能算诗,即便硬要称之为诗,也只能是“口水诗”。“这些口水诗虽然你多读几遍,也能读出一点味道,但这已经完全没有了诗的美感。”何言宏说。

  记者发现,较之去年,最新的这份“庸诗榜”上的名家大大增加,除了伊沙外,徐江、春树和沈浩波也都是盛声在外。事实上,去年至今,有关这批评委借“庸诗榜”倾轧他人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伊沙等上榜者,也无一例外地认为评委借名炒作。

  对此,另一位评委、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马永波坦言,他们的确将矛头瞄准了名家,但没有私利。“其实比这些更差的诗歌还有很多,但作者都没有上榜者这么有名。名家是初学写诗者的标杆,他们一首庸诗的影响面更大,所以我们要盯住他们不放。”

  2007年度庸诗榜

  伊沙《崆峒山小记》,徐江《抢自<花火集>》,春树《漂亮朋友》、《在路上》,沈浩波《原谅》,白连春《田埂》,孙晓杰《羞涩》,石英《<水浒>开卷“逼”字当头》,黎焕颐《春雨如膏——有寄》,刘章《湖光》,骆晓戈《要想》。( 郦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