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飙风博客

标签:
文化 |
以民间力量推动诗歌,以公益精神成就诗歌
五千年诗歌艺术传承,新世纪十年新诗图景
——“2010年中国衡山诗会”如期召开
8月14日,“2010年中国衡山诗会”在衡山脚下绿树掩映、盛装妩媚的银苑宾馆如期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64名诗人代表相聚在宾馆2楼会议厅,就中国新世纪十年汉语诗歌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真知灼见。
诗会由“2010年中国衡山诗会”活动组委会主任吕叶先生主持,他代表诗会组委会和诗会义工团队对与会诗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福,对关注和支持本次诗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诗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公益性,从财力到人力都是民间的自发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公益文学活动;二是学术层面的超越性,诗歌学术的研讨不再停留在诗歌的层面,而是转向诗人自身的修炼。
诗会组委会主任吕叶
诗会召开前,衡山市南岳区区委宣传部部长周菁华先生莅临会场,代表衡山市南岳区区委、区政府向与会诗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福,并预祝诗会取得圆满成功。他热情洋溢地说,衡山是一个身心修炼的圣地,中外驰名,这样盛大的诗会在衡山举行有重要意义,一定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创作更精湛的诗歌,同时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推介衡山。
上午,诗会的主题是“我眼中的新世纪十年汉语诗歌”,与会的64名诗人逐一上台陈言,观点纷呈,言辞激扬,会议气氛异常热烈。对于新世纪十年来中国诗歌的发展,与会诗人有如下共识:一是网络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是60代和70年代诗人成为了诗歌阵地的主将,80后诗人以其逐渐稳健的风格闪亮登场;三是诗歌发展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是民间刊物极大地推动着诗歌发展的步伐;五是创作数量繁荣,经典作品缺乏;六是高校诗歌创作群体实力弱化;七是诗歌评论阴柔,诗歌发展失去匡正。
北京诗人莫卧儿
但是,对于十年中诗歌发展的价值取向、风格流派的艺术定位、诗歌艺术形式权衡标准等问题的探讨上,与会众多诗人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作为口语诗歌的倡导者和掌门人,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伊沙教授成为本次诗会的焦点人物,他指出,新世纪十年的诗歌发展事实证明了口语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所有对口语诗歌的诘难都属无效。
下午,诗会的主题是“新世纪十年汉语新诗诗学图景分析”,伊沙、梦亦非、王楚等六位代表诗人陈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并答辩在场诗人的提问。在陈述与答辩的过程中,口语诗歌的发展再度成为诗会的热点,伊沙先生从汉语诗歌与外语诗歌的影响角度介绍了口语诗歌产生的源头,揭示了新的诗歌流派发展存在艰难的土壤和环境,同时很自信口语诗歌正处在一个近似初唐的诗歌发展历史时期,必定臻于艺术形式的完美并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为80后诗人的代表,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诗人王楚,在新世纪十年来诗歌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上,提出了现实价值、传播价值、身体价值和技术价值的诗歌价值理论,使诗会再入高潮。尽管观点引起争议,但是与会诗人都正视了一个不争的事实:80后的诗人群体,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诗歌艺术形式上,正以一种稳健的步伐开列中国现代诗歌的阵营。
诗会现场
今天的诗会,衡山地方作协有代表列席参加。衡山电视台记者进行了全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