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身写作”的确立:它应该成为一种常识》
阿斐
沈浩波在《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下半身写作”这一概念,然而除
此文以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人们更多的是以“只知道写性”来不假思索
、充满不屑地批评或攻击《下半身》或所谓的“下半身团体”,而把“下半身写作”这一重
要概念置之门外。“‘下半身’诗歌团体总算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前台,一场身体秀正赤裸在
世纪末的寒风里,不担心着凉,真是一副好体魄啊。”(马策《诗歌之死》)这样类似的批
评显然只是针对所谓的“下半身团体”,根本没有抵达诗歌文本,当然更没有对“下半身写
作”提出有益的批评。而即便是在沈浩波那篇《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里面,对下半身
写作的解释也极其模糊甚至前后文出现矛盾,让人无法把握,其结果是更容易让人抓住“尾
巴”,更容易让人肆意去误解或曲解“下半身写作”,从而导致诗歌批评很难达到本质,使
中国诗歌的前进受到阻碍。因此,对于“下半身写作”更为明确和有效的确立便势在必行。
一、下半身写作:一种具备“宽带”素质的写作
要把下半身写作更为明确化,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下半身写作”与“身体写作”之间的关系
。
“我想强调的是:‘下半身’的方向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写作’,更不是乖戾、极端的肉体
写作,它与此有关但完全涵盖了它,两者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并列。”(朵渔《我们为所欲
为的时候到了》)这段话给了人们一个有力的启示,它让大家第一次思索“下半身写作”以
及“身体写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仍然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所理解的“身体写作”始于伊沙。“当一帮手执长矛与语言作战的唐-吉柯德在诗坛冲杀,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我使汉语在分行排列的形式中勃起”(《伊沙:我整明白了吗
?》)。显然,伊沙很早就就意识到了身体之于中国诗歌的重要性。“口语不是口水,但要
伴随着口水,让语言保持现场的湿度,让飞沫四溅成为语言状态的一部分”(伊沙《有话要
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伊沙之于第三代诗人之间的承继关系,“伊沙与‘第三代’诗
人的区别便在于他自己语言文本模式系统的建立”(燎原《暮色中“结结巴巴”的谢幕》)
——情有可原,因为他之前的所谓先锋,是一帮“与语言作战”的人,伊沙不可能一步登天
到从语言写作风雨弥漫的“战场”中大喊一声:“狗屎,你们是狗屎!身体写作才是真正的
先锋!”他必须踩在第三代诗人的肩上来提出他的诗歌观点,因此,伊沙的“身体写作”意
识是基于反对语言写作而逐渐萌生的,这与第三代诗人反朦胧诗异曲同工。“身体写作”概
念的确立始于伊沙的《我所理解的下半身和我》一文,该文伊沙把“身体写作”理解为“鸡
巴写作”,这与他所说的追求一种“性感的写作”、一种“身体在场”的写作非常相符——
事实上,此时的伊沙已经完全走出了语言写作的桎梏,身体写作已经成为他写作的常识。而
与此同时,“下半身”也早已准备停当,“粉墨登场”了。
很明显,“下半身写作”试图超越“身体写作”,这在《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中
是这样提出的:“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在场感。注意,甚至是肉体而不是
身体,是下半身而不是整个身体。”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
种去除脑袋后的身体的在场感呢?这样看来,是否可以说“身体写作”包含了“下半身写作
”呢?事实恰恰相反,我所理解的“下半身写作”应当是涵括“身体写作”的,“下半身写
作”远不止“身体写作”。换言之,“身体写作”是“下半身写作”的一个阶段(我认为是
初级阶段)。我以为对“下半身写作”最为开阔、最有意义的理解是《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
半身》中的这两句话:“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贴近肉体
,呈现的将是一种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力量的生命状态”。因而伊沙所说的“我所理解对
下半身的强调本质是在强调鸡巴”事实上只是道出了身体写作所强调的东西,而下半身写作
强调的是“贴肉”,是“一种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力量的生命状态”。下半身写作更为宽
泛:鸡巴的强调当然是“原始、野蛮”的“生命状态”体现,但人类生活中类似的生命状态
又岂能简简单单地囿于“鸡巴”?
到这,我便可以说:下半身写作决非“只知道写性”,“写性”是下半身写作的必经之路但
远非终点;下半身写作在具体文本中体现为一种“原始、野蛮”、“贴肉”的“本质力量的
生命状态”;下半身写作非但不狭隘,它的开阔性就如“宽带”(“宽带”一词取之于“宽
带网”,“宽带网”是一种允许更多的人使用并且速度奇快的网络)一样,有宽度,并且极
具延伸的可能。
那么,是不是说下半身写作具备“宽带”的素质,就丧失了它的先锋性呢?是不是这样一来
下半身写作就大众化、庸俗化了呢?当然不是。
“先锋是不是只有一种形态?反叛的、荒蛮的、浑不论的、冲动的、狂飙突进的------我认
为不是,那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先锋的酝酿状态,真正的先锋,是在抛弃伪诗和旧时代经典规
范的同时,为读者奉献出耳目一新的作品。”(徐江《什么是先锋,什么又是民间》)这段
话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警示:先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诗人的行为上,它更应该体现在作品中,
先锋的写作导致了先锋的作品。一个具备非凡斗争精神的诗人,他的行为可能很先锋,他的
作品却未必先锋。反之,一个默默无闻、从不好斗的诗人,他的作品也可能是先锋的,他就
可以被称为“先锋诗人”。也就是说,先锋的写作可以为任何一位诗人所运用,因此,先锋
的写作可以拥有大量的诗人群,并且,在先锋的基础上,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写作,直至一
种更新、更接近诗歌本质的写作横空出世,该先锋的写作才开始凋零。因此,在出现更为先
锋的写作之前,下半身写作的先锋性永远不会动摇,哪怕十几亿中国人民都在进行下半身写
作。
事实上,任何一种写作的出现,并非它之前没有出现过该种写作,下半身写作亦然。在下半
身写作确立之前,肯定会有人无意识之中运用过该种写作,因此,对于下半身写作的确立,
便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常识。只有出现一批以下半身写作为常识的诗人时,才可以说“下半身
写作开始出现并形成规模”,否则,顶多是某些文本中出现的端倪对后来者产生一定的启示
作用。这种端倪自然必不可少——这也便是某些优秀的诗歌文本可以超越时间界限的原因。
二、下半身写作的若干特征
上文说过,下半身写作强调的是一种原始、野蛮的生命状态,那么,这种生命状态如何入诗
呢?换句话说,如何在诗中把这种生命状态表现出来呢?是不是我要写性,我就拼命地在诗
中描绘两性交媾,怎么写得痛快就怎么去写?回答是否定的。
诗歌是一种表达。表达包含两个部分:如何表达和表达什么——前者是语言,后者是内容(
对于文学艺术来讲即为题材)。这本应当是个常识,一首诗必须把“如何表达”和“表达什
么”即“语言”和“题材”两个方面都做好才能成为好诗——因为这两个方面本来就是融为
一体的,生动的题材如果没有活泼的语言来表述,题材便活不起来;用优美的语言说一些空
洞无物的东西那顶多只能称为“美丽的废话”。然而对于某些诗人来讲,他甚至认为诗歌在
语言之外(所谓“诗从语言开始”),或者说语言并非诗歌的一部分,因此对他来讲诗歌是
飘浮的、是“灵魂”般的游荡在外的,这样一来把诗歌弄得像玄学似的。题材在那些人的笔
下只是语言的元素,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题材,顶多是一些没有生气的、吐白沫翻眼珠的死
的题材。
我想说的是,下半身写作不可能把诗歌写作的根本丢掉。原始、野蛮生命状态的入诗,必须
考虑两个方面:语言和题材。语言方面,你要“用力”,“如何在诗中用力?让力化为气,
灌注在你的诗中。反过来,读者会从你的诗中读到一股气,充满着力。”(伊沙《有话要说
》)但是,这种力不是故做的,不是咬牙切齿梗起脖子的,而是骨子里面透出来的,是从词
到句再到一段分行文字所蕴含的内在的“力气”。至于内容,我认为必须贴近生活表层,甚
至连低空飞行都不行(干脆就不能飞行),日常化、琐碎化、看似下流或肮脏的东西都可作
为题材。
明确了上面所说,便可以来分析一下下半身写作的一些特征,主要是列举例诗来说明。
1、原始冲动
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回归,多体现在题材涉猎“性”方面。这也是一种本能,对“下半身”的
第一反映便是“性”,谁也无法逃脱,关键是如何操作语言,从而把一首“性诗”写好来,
把“性”写得让别人读起来如临其境、写得“性”趣盎然。
比如尹丽川的《情人》:“这时候,你过来/摸我、抱我、咬我的乳房/吃我、打我的耳光”
。
比如尹丽川的《爱情故事》:“你说今晚,让我呆在里面/多么舒服。它就该呆在你里面/它
就是你的---/你叹口气说完,打起了呼噜/我整夜失眠。它在我体内/它不是我的。我多了个
东西”。
比如沈浩波的《回忆一种》:“摁倒在我家门口的泥地上/使劲捏她的大乳房/朱翠花仰面朝
天,搔动着手脚/咯吱咯吱笑个不停”
比如南人的《孤独的女人在河边散步》:“河草里蝌蚪游动/女人呆立于蝌蚪的动作之外/蝌
蚪让她想起爱情/想起一座双人床的坚硬和妩媚”。
比如伊沙的《想起一个人》:“效果极次的录像带/失去了颜色/只剩下黑白分明的肉搏/他的
工具他的活儿/真是棒极了/白色的娘们儿/被伺候得寻死觅活”。
“人是文化的最大成果,要坐到文化的背面,必须从‘你不是人’开始。”(杨黎、何小竹
《给下半身的一封公开信》)“诗歌应该从下半身出发,忠于自己对世界最原始的冲动,或
者反应。”“一个人忽略了身体中最有力量的部位,就是废人,更别提写诗了。”(李师江
《下半身的创造力》)原始冲动直接入诗,显然是想去掉知识、文化、传统、经典、诗意等
因素的伪饰,让诗歌具备一种原始的力量和激情,更具原创性和生命力。这类诗歌文本应当
属于伊沙所说的“鸡巴写作”或“身体写作”,也是人们批评最多的写作。
2、冷抒情
马策聊天的时候对我说,他不喜欢“冷抒情”,他更喜欢韩东诗中所蕴含的“温暖”。我觉
得,冷抒情没什么不好,它直指人性之“恶”,给读者的感觉是心里徒然一紧,仿佛被什么
掐了一把。
比如沈浩波的《乞婆》:“趴在地上/绻成一团/屁股撅着/脑袋藏到了/脖子下面/只有一摊头
发/暴露了/她是个母的//真是好玩/这个狗一样的东西/居然也是人”。
比如阿斐的《“早晨的景色这么淫荡”》:“像她十四岁时/把童贞扔了出去//像滚轴/一滚
二十年//滚到今天/滚成一团肉体”。
比如盛兴的《令人厌倦的生活》:“她想用尽全身的力量/在某一个早晨能够生出/一只湿漉
漉的小鸡/然后在一阵颤栗中死去/以此来结束这种令人厌倦的鸡的生活”。
冷抒情摒弃了小情调的唧唧歪歪、悲天悯人的“啊啊啊啊”、情绪流海子式的远离地面几千
尺的声音,它给那些灵魂的孱弱者予以致命的一击,它的尖锐性让那些虚伪的诗人感到从里
到外的疼痛。“洋溢的感情通常掩盖的是心灵的枯燥。”,“好诗要像一把刀子直指人心,
而决不能意味着诗人是天真善良的、粘乎不清的。”(侯马《抒情导致一首诗的失败》)
3、戏谑性
这一点类似于伊沙所说的“幽默品质”,“中国文化视幽默为‘小’,中国人以欠缺这种品
质为正常,它在诗歌中的呈现绝不仅仅意味着添加几句不咸不淡的玩笑,而与创造者的心性
、视角和对诗的发现有关,中国绝大部分诗人缺乏这种品质:一大堆不苟言笑、酸气乱冒的
‘抒情机器’。”(伊沙《我正明白了吗》)当然,戏谑性不只是幽默,它更是一种“不幽
默”(看似严肃)或“黑色幽默”,它让人们体会到这背后的苦与涩,让人们笑的同时想哭
出来或者在笑里面被剑刺了一下。
比如李师江的《弧形》:“她的唇是弧形/说出的谎言也是弧形/乳房是弧形的/臀也是弧形/
诱惑的事物都是/弧形,不露棱角”,“整个弧形的世界/在静悄悄地等待//一根坚硬的家伙
/捅破这模糊的形状”。
比如巫昂的《私自怀孕的下场》:“私自怀孕的下场/是找不到厕所/解不开钮扣/羞愧难当地
把胎儿/生在粪堆里//母亲说/那是她下乡抓计划生育/当地医生吓唬/妇女的话//所以她们紧
紧地把避孕套/套在指头上/在田间劳动的间隙/寻找农闲的丈夫”。
比如盛兴的《空虚的夜晚》:“在这样空虚的夜晚/太监在房里吹灭了灯/望着窗外迷乱的姐
姐/心如刀割/手在裆部攥成一个拳头”。
比如朱剑的《陀螺》:“但我比陀螺还要下贱/鞭子抽了我几千年/鞭痕比身上的血管还多/比
火焰还要凉心/可我说:老虎/也有美丽的花纹”。
比如马非的《残片》:“他们在野地里做爱/大胆疯狂/毫无顾忌/令一对热恋中的驴很不好意
思/掩面而去”。
比如沈浩波的《挂牌女郎》:“我呼吁/把普天下女人的兄/划分为两种/可以随便摸的/和不
可以/随便摸的”,“这样,当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些/丰乳肥臀的女人/就不用犹豫/不用彷徨
/更不用把脸色/憋得像猪肝一样”。
比如伊沙的《嫖客原则》:“该不该称颂/嫖客也有原则/所有下岗之前女工/那种水深火热的
生活/逼入这行的女人/他都视若姐妹敬而远之”。
比如符马活的《井》:“井很深,有水/但不易外流/像一个老女人/守着一口井/过清淡的日
子”,“一只桶坠入井中/这往事的记忆/带着清水/将井沿湿润了”。
比如欧亚的《幸福》:“趁她闭目陶醉的时刻/我把手/伸了进去/她抖了一下/就迅速适应了
/这新的幸福”。
4、游戏与夸张
轩辕轼轲尤擅此道,而在他之前的第三代优秀诗人丁当也对此法情有独钟。游戏与夸张在文
本的体现便是极端铺陈、才气乱冒,而其弱点亦在此,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语言狂欢”之
中,当然这与“非非”的语言诗有着本质区别,因为这种语言的生命活力显而易见。
比如丁当的《独自歌唱》:“我这样固执地独自歌唱/直到太阳落尽,夏天消失/直至每对哑
巴夫妇竖起四只耳朵/我这样长久地独自歌唱/直至我白发苍苍/我的膝下儿孙成群”。
比如轩辕轼轲的《一根牙签》:“一小块肉塞住了我的牙缝/顿时让我对满桌菜没兴趣了/顿
时让我对满屋人没兴趣了/顿时让我对生活没兴趣了/我需要一根牙签”,“但是我的牙早掉
光了/那一小块统治我口腔多年的肉/‘吧嗒’一声落在地上/成了肉的木乃伊”。
比如中指的《我就这样坐着》:“我就这样坐着/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画家们来画画了/记
者们来采访了/警察们来驱赶了/把电棍杵到我的脸上/但我就这样坐着/挪挪屁股依旧这样坐
着”。
比如阿斐的《四十度的高温》:“四十度的高温/我晒成了灵魂/在柏油路上/贴着人们的身体
游荡”。
比如南人的《坐着驴车赶往火葬场》:“那些眼泪/掺着灰尘/掺着田野中麦子的清香/掺着驴
粪中新鲜的臭气/落入我塌陷的眼窝/并顺着我的眼角/流下来//滴落在一辆/开往火葬场的/驴
车上”。
比如李红旗的《记一只牛胃的升华》:“半只经过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联合整理的/牛胃,
经过/一阵愉快的咀嚼/进入了我的胃里”,“它将以一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更加
完整的姿态/从我的身体中分裂开来/伴着我幸福的呻吟/“吧唧”坠地/到时候,这里/将充满
神圣的味道”。
比如盛兴的《脑袋上的洞》:“那家伙把这家伙的脑袋上敲了一个洞/于是这家伙以百分之百
的速度冲向医院//脑袋上的洞目前正毫不犹豫的坚决的无情的/流出这家伙身体里的鲜血”,
“这时你身体里的肠、胃、五脏六腑透过这个黑乎乎的洞/看到了一圈脑袋及医院雪白的墙壁
//脑袋上的洞像天窗一样/第一次射进了这个世界的光芒”。
比如朵渔的《我的手表不见了》:“我想把东西藏起来/她却开始脱衣服/我的手表不见了/我
问她:看到我的手表了吗?/她笑了一下,乳房就露出来/我碰一下/就碰碎了,她开始哭”。
三、几点说明
1、下半身写作的确定,并非用一个金箍圈套住它,好让人们知道什么属于下半身写作、什么
不属于下半身写作(这样就很没意思)。其确定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的视线对准本质的东西
,而非老盯住所谓的下半身团体或一本《下半身》刊物不放。同时,让这种写作所带给中国
诗歌的文本来启发更多人,有利于诗歌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多优秀文本的出现。
2、下半身写作源于《下半身》的创刊,但并非代表《下半身》,即是说下半身写作是属于所
有诗人的(只要你接受)。对于我而言,虽为《下半身》同仁或所谓的“下半身成员”,但
在这里,只是代表“一个诗人(一个写诗、读诗的人)”在说话。
3、诚如朵渔所说:“诗人们并非在为一个概念而写作”,“一个概念可能会‘成就’一两个
诗人,但注定会‘牺牲’更多的诗人。”你完全可以不认同我而认为其他的写作更有生命力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当然可以反驳我的观点,直到本文“体无完肤”。
本贴由阿斐于2001年4月17日14:52:53在乐趣园〖诗
阿斐
沈浩波在《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下半身写作”这一概念,然而除
此文以外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人们更多的是以“只知道写性”来不假思索
、充满不屑地批评或攻击《下半身》或所谓的“下半身团体”,而把“下半身写作”这一重
要概念置之门外。“‘下半身’诗歌团体总算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前台,一场身体秀正赤裸在
世纪末的寒风里,不担心着凉,真是一副好体魄啊。”(马策《诗歌之死》)这样类似的批
评显然只是针对所谓的“下半身团体”,根本没有抵达诗歌文本,当然更没有对“下半身写
作”提出有益的批评。而即便是在沈浩波那篇《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里面,对下半身
写作的解释也极其模糊甚至前后文出现矛盾,让人无法把握,其结果是更容易让人抓住“尾
巴”,更容易让人肆意去误解或曲解“下半身写作”,从而导致诗歌批评很难达到本质,使
中国诗歌的前进受到阻碍。因此,对于“下半身写作”更为明确和有效的确立便势在必行。
一、下半身写作:一种具备“宽带”素质的写作
要把下半身写作更为明确化,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下半身写作”与“身体写作”之间的关系
。
“我想强调的是:‘下半身’的方向并不是简单的‘身体写作’,更不是乖戾、极端的肉体
写作,它与此有关但完全涵盖了它,两者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并列。”(朵渔《我们为所欲
为的时候到了》)这段话给了人们一个有力的启示,它让大家第一次思索“下半身写作”以
及“身体写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仍然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所理解的“身体写作”始于伊沙。“当一帮手执长矛与语言作战的唐-吉柯德在诗坛冲杀,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我使汉语在分行排列的形式中勃起”(《伊沙:我整明白了吗
?》)。显然,伊沙很早就就意识到了身体之于中国诗歌的重要性。“口语不是口水,但要
伴随着口水,让语言保持现场的湿度,让飞沫四溅成为语言状态的一部分”(伊沙《有话要
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伊沙之于第三代诗人之间的承继关系,“伊沙与‘第三代’诗
人的区别便在于他自己语言文本模式系统的建立”(燎原《暮色中“结结巴巴”的谢幕》)
——情有可原,因为他之前的所谓先锋,是一帮“与语言作战”的人,伊沙不可能一步登天
到从语言写作风雨弥漫的“战场”中大喊一声:“狗屎,你们是狗屎!身体写作才是真正的
先锋!”他必须踩在第三代诗人的肩上来提出他的诗歌观点,因此,伊沙的“身体写作”意
识是基于反对语言写作而逐渐萌生的,这与第三代诗人反朦胧诗异曲同工。“身体写作”概
念的确立始于伊沙的《我所理解的下半身和我》一文,该文伊沙把“身体写作”理解为“鸡
巴写作”,这与他所说的追求一种“性感的写作”、一种“身体在场”的写作非常相符——
事实上,此时的伊沙已经完全走出了语言写作的桎梏,身体写作已经成为他写作的常识。而
与此同时,“下半身”也早已准备停当,“粉墨登场”了。
很明显,“下半身写作”试图超越“身体写作”,这在《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中
是这样提出的:“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在场感。注意,甚至是肉体而不是
身体,是下半身而不是整个身体。”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
种去除脑袋后的身体的在场感呢?这样看来,是否可以说“身体写作”包含了“下半身写作
”呢?事实恰恰相反,我所理解的“下半身写作”应当是涵括“身体写作”的,“下半身写
作”远不止“身体写作”。换言之,“身体写作”是“下半身写作”的一个阶段(我认为是
初级阶段)。我以为对“下半身写作”最为开阔、最有意义的理解是《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
半身》中的这两句话:“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贴近肉体
,呈现的将是一种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力量的生命状态”。因而伊沙所说的“我所理解对
下半身的强调本质是在强调鸡巴”事实上只是道出了身体写作所强调的东西,而下半身写作
强调的是“贴肉”,是“一种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力量的生命状态”。下半身写作更为宽
泛:鸡巴的强调当然是“原始、野蛮”的“生命状态”体现,但人类生活中类似的生命状态
又岂能简简单单地囿于“鸡巴”?
到这,我便可以说:下半身写作决非“只知道写性”,“写性”是下半身写作的必经之路但
远非终点;下半身写作在具体文本中体现为一种“原始、野蛮”、“贴肉”的“本质力量的
生命状态”;下半身写作非但不狭隘,它的开阔性就如“宽带”(“宽带”一词取之于“宽
带网”,“宽带网”是一种允许更多的人使用并且速度奇快的网络)一样,有宽度,并且极
具延伸的可能。
那么,是不是说下半身写作具备“宽带”的素质,就丧失了它的先锋性呢?是不是这样一来
下半身写作就大众化、庸俗化了呢?当然不是。
“先锋是不是只有一种形态?反叛的、荒蛮的、浑不论的、冲动的、狂飙突进的------我认
为不是,那充其量仅仅是一种先锋的酝酿状态,真正的先锋,是在抛弃伪诗和旧时代经典规
范的同时,为读者奉献出耳目一新的作品。”(徐江《什么是先锋,什么又是民间》)这段
话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警示:先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诗人的行为上,它更应该体现在作品中,
先锋的写作导致了先锋的作品。一个具备非凡斗争精神的诗人,他的行为可能很先锋,他的
作品却未必先锋。反之,一个默默无闻、从不好斗的诗人,他的作品也可能是先锋的,他就
可以被称为“先锋诗人”。也就是说,先锋的写作可以为任何一位诗人所运用,因此,先锋
的写作可以拥有大量的诗人群,并且,在先锋的基础上,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写作,直至一
种更新、更接近诗歌本质的写作横空出世,该先锋的写作才开始凋零。因此,在出现更为先
锋的写作之前,下半身写作的先锋性永远不会动摇,哪怕十几亿中国人民都在进行下半身写
作。
事实上,任何一种写作的出现,并非它之前没有出现过该种写作,下半身写作亦然。在下半
身写作确立之前,肯定会有人无意识之中运用过该种写作,因此,对于下半身写作的确立,
便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常识。只有出现一批以下半身写作为常识的诗人时,才可以说“下半身
写作开始出现并形成规模”,否则,顶多是某些文本中出现的端倪对后来者产生一定的启示
作用。这种端倪自然必不可少——这也便是某些优秀的诗歌文本可以超越时间界限的原因。
二、下半身写作的若干特征
上文说过,下半身写作强调的是一种原始、野蛮的生命状态,那么,这种生命状态如何入诗
呢?换句话说,如何在诗中把这种生命状态表现出来呢?是不是我要写性,我就拼命地在诗
中描绘两性交媾,怎么写得痛快就怎么去写?回答是否定的。
诗歌是一种表达。表达包含两个部分:如何表达和表达什么——前者是语言,后者是内容(
对于文学艺术来讲即为题材)。这本应当是个常识,一首诗必须把“如何表达”和“表达什
么”即“语言”和“题材”两个方面都做好才能成为好诗——因为这两个方面本来就是融为
一体的,生动的题材如果没有活泼的语言来表述,题材便活不起来;用优美的语言说一些空
洞无物的东西那顶多只能称为“美丽的废话”。然而对于某些诗人来讲,他甚至认为诗歌在
语言之外(所谓“诗从语言开始”),或者说语言并非诗歌的一部分,因此对他来讲诗歌是
飘浮的、是“灵魂”般的游荡在外的,这样一来把诗歌弄得像玄学似的。题材在那些人的笔
下只是语言的元素,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题材,顶多是一些没有生气的、吐白沫翻眼珠的死
的题材。
我想说的是,下半身写作不可能把诗歌写作的根本丢掉。原始、野蛮生命状态的入诗,必须
考虑两个方面:语言和题材。语言方面,你要“用力”,“如何在诗中用力?让力化为气,
灌注在你的诗中。反过来,读者会从你的诗中读到一股气,充满着力。”(伊沙《有话要说
》)但是,这种力不是故做的,不是咬牙切齿梗起脖子的,而是骨子里面透出来的,是从词
到句再到一段分行文字所蕴含的内在的“力气”。至于内容,我认为必须贴近生活表层,甚
至连低空飞行都不行(干脆就不能飞行),日常化、琐碎化、看似下流或肮脏的东西都可作
为题材。
明确了上面所说,便可以来分析一下下半身写作的一些特征,主要是列举例诗来说明。
1、原始冲动
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回归,多体现在题材涉猎“性”方面。这也是一种本能,对“下半身”的
第一反映便是“性”,谁也无法逃脱,关键是如何操作语言,从而把一首“性诗”写好来,
把“性”写得让别人读起来如临其境、写得“性”趣盎然。
比如尹丽川的《情人》:“这时候,你过来/摸我、抱我、咬我的乳房/吃我、打我的耳光”
。
比如尹丽川的《爱情故事》:“你说今晚,让我呆在里面/多么舒服。它就该呆在你里面/它
就是你的---/你叹口气说完,打起了呼噜/我整夜失眠。它在我体内/它不是我的。我多了个
东西”。
比如沈浩波的《回忆一种》:“摁倒在我家门口的泥地上/使劲捏她的大乳房/朱翠花仰面朝
天,搔动着手脚/咯吱咯吱笑个不停”
比如南人的《孤独的女人在河边散步》:“河草里蝌蚪游动/女人呆立于蝌蚪的动作之外/蝌
蚪让她想起爱情/想起一座双人床的坚硬和妩媚”。
比如伊沙的《想起一个人》:“效果极次的录像带/失去了颜色/只剩下黑白分明的肉搏/他的
工具他的活儿/真是棒极了/白色的娘们儿/被伺候得寻死觅活”。
“人是文化的最大成果,要坐到文化的背面,必须从‘你不是人’开始。”(杨黎、何小竹
《给下半身的一封公开信》)“诗歌应该从下半身出发,忠于自己对世界最原始的冲动,或
者反应。”“一个人忽略了身体中最有力量的部位,就是废人,更别提写诗了。”(李师江
《下半身的创造力》)原始冲动直接入诗,显然是想去掉知识、文化、传统、经典、诗意等
因素的伪饰,让诗歌具备一种原始的力量和激情,更具原创性和生命力。这类诗歌文本应当
属于伊沙所说的“鸡巴写作”或“身体写作”,也是人们批评最多的写作。
2、冷抒情
马策聊天的时候对我说,他不喜欢“冷抒情”,他更喜欢韩东诗中所蕴含的“温暖”。我觉
得,冷抒情没什么不好,它直指人性之“恶”,给读者的感觉是心里徒然一紧,仿佛被什么
掐了一把。
比如沈浩波的《乞婆》:“趴在地上/绻成一团/屁股撅着/脑袋藏到了/脖子下面/只有一摊头
发/暴露了/她是个母的//真是好玩/这个狗一样的东西/居然也是人”。
比如阿斐的《“早晨的景色这么淫荡”》:“像她十四岁时/把童贞扔了出去//像滚轴/一滚
二十年//滚到今天/滚成一团肉体”。
比如盛兴的《令人厌倦的生活》:“她想用尽全身的力量/在某一个早晨能够生出/一只湿漉
漉的小鸡/然后在一阵颤栗中死去/以此来结束这种令人厌倦的鸡的生活”。
冷抒情摒弃了小情调的唧唧歪歪、悲天悯人的“啊啊啊啊”、情绪流海子式的远离地面几千
尺的声音,它给那些灵魂的孱弱者予以致命的一击,它的尖锐性让那些虚伪的诗人感到从里
到外的疼痛。“洋溢的感情通常掩盖的是心灵的枯燥。”,“好诗要像一把刀子直指人心,
而决不能意味着诗人是天真善良的、粘乎不清的。”(侯马《抒情导致一首诗的失败》)
3、戏谑性
这一点类似于伊沙所说的“幽默品质”,“中国文化视幽默为‘小’,中国人以欠缺这种品
质为正常,它在诗歌中的呈现绝不仅仅意味着添加几句不咸不淡的玩笑,而与创造者的心性
、视角和对诗的发现有关,中国绝大部分诗人缺乏这种品质:一大堆不苟言笑、酸气乱冒的
‘抒情机器’。”(伊沙《我正明白了吗》)当然,戏谑性不只是幽默,它更是一种“不幽
默”(看似严肃)或“黑色幽默”,它让人们体会到这背后的苦与涩,让人们笑的同时想哭
出来或者在笑里面被剑刺了一下。
比如李师江的《弧形》:“她的唇是弧形/说出的谎言也是弧形/乳房是弧形的/臀也是弧形/
诱惑的事物都是/弧形,不露棱角”,“整个弧形的世界/在静悄悄地等待//一根坚硬的家伙
/捅破这模糊的形状”。
比如巫昂的《私自怀孕的下场》:“私自怀孕的下场/是找不到厕所/解不开钮扣/羞愧难当地
把胎儿/生在粪堆里//母亲说/那是她下乡抓计划生育/当地医生吓唬/妇女的话//所以她们紧
紧地把避孕套/套在指头上/在田间劳动的间隙/寻找农闲的丈夫”。
比如盛兴的《空虚的夜晚》:“在这样空虚的夜晚/太监在房里吹灭了灯/望着窗外迷乱的姐
姐/心如刀割/手在裆部攥成一个拳头”。
比如朱剑的《陀螺》:“但我比陀螺还要下贱/鞭子抽了我几千年/鞭痕比身上的血管还多/比
火焰还要凉心/可我说:老虎/也有美丽的花纹”。
比如马非的《残片》:“他们在野地里做爱/大胆疯狂/毫无顾忌/令一对热恋中的驴很不好意
思/掩面而去”。
比如沈浩波的《挂牌女郎》:“我呼吁/把普天下女人的兄/划分为两种/可以随便摸的/和不
可以/随便摸的”,“这样,当我走在街上/看到那些/丰乳肥臀的女人/就不用犹豫/不用彷徨
/更不用把脸色/憋得像猪肝一样”。
比如伊沙的《嫖客原则》:“该不该称颂/嫖客也有原则/所有下岗之前女工/那种水深火热的
生活/逼入这行的女人/他都视若姐妹敬而远之”。
比如符马活的《井》:“井很深,有水/但不易外流/像一个老女人/守着一口井/过清淡的日
子”,“一只桶坠入井中/这往事的记忆/带着清水/将井沿湿润了”。
比如欧亚的《幸福》:“趁她闭目陶醉的时刻/我把手/伸了进去/她抖了一下/就迅速适应了
/这新的幸福”。
4、游戏与夸张
轩辕轼轲尤擅此道,而在他之前的第三代优秀诗人丁当也对此法情有独钟。游戏与夸张在文
本的体现便是极端铺陈、才气乱冒,而其弱点亦在此,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语言狂欢”之
中,当然这与“非非”的语言诗有着本质区别,因为这种语言的生命活力显而易见。
比如丁当的《独自歌唱》:“我这样固执地独自歌唱/直到太阳落尽,夏天消失/直至每对哑
巴夫妇竖起四只耳朵/我这样长久地独自歌唱/直至我白发苍苍/我的膝下儿孙成群”。
比如轩辕轼轲的《一根牙签》:“一小块肉塞住了我的牙缝/顿时让我对满桌菜没兴趣了/顿
时让我对满屋人没兴趣了/顿时让我对生活没兴趣了/我需要一根牙签”,“但是我的牙早掉
光了/那一小块统治我口腔多年的肉/‘吧嗒’一声落在地上/成了肉的木乃伊”。
比如中指的《我就这样坐着》:“我就这样坐着/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画家们来画画了/记
者们来采访了/警察们来驱赶了/把电棍杵到我的脸上/但我就这样坐着/挪挪屁股依旧这样坐
着”。
比如阿斐的《四十度的高温》:“四十度的高温/我晒成了灵魂/在柏油路上/贴着人们的身体
游荡”。
比如南人的《坐着驴车赶往火葬场》:“那些眼泪/掺着灰尘/掺着田野中麦子的清香/掺着驴
粪中新鲜的臭气/落入我塌陷的眼窝/并顺着我的眼角/流下来//滴落在一辆/开往火葬场的/驴
车上”。
比如李红旗的《记一只牛胃的升华》:“半只经过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联合整理的/牛胃,
经过/一阵愉快的咀嚼/进入了我的胃里”,“它将以一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更加
完整的姿态/从我的身体中分裂开来/伴着我幸福的呻吟/“吧唧”坠地/到时候,这里/将充满
神圣的味道”。
比如盛兴的《脑袋上的洞》:“那家伙把这家伙的脑袋上敲了一个洞/于是这家伙以百分之百
的速度冲向医院//脑袋上的洞目前正毫不犹豫的坚决的无情的/流出这家伙身体里的鲜血”,
“这时你身体里的肠、胃、五脏六腑透过这个黑乎乎的洞/看到了一圈脑袋及医院雪白的墙壁
//脑袋上的洞像天窗一样/第一次射进了这个世界的光芒”。
比如朵渔的《我的手表不见了》:“我想把东西藏起来/她却开始脱衣服/我的手表不见了/我
问她:看到我的手表了吗?/她笑了一下,乳房就露出来/我碰一下/就碰碎了,她开始哭”。
三、几点说明
1、下半身写作的确定,并非用一个金箍圈套住它,好让人们知道什么属于下半身写作、什么
不属于下半身写作(这样就很没意思)。其确定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的视线对准本质的东西
,而非老盯住所谓的下半身团体或一本《下半身》刊物不放。同时,让这种写作所带给中国
诗歌的文本来启发更多人,有利于诗歌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多优秀文本的出现。
2、下半身写作源于《下半身》的创刊,但并非代表《下半身》,即是说下半身写作是属于所
有诗人的(只要你接受)。对于我而言,虽为《下半身》同仁或所谓的“下半身成员”,但
在这里,只是代表“一个诗人(一个写诗、读诗的人)”在说话。
3、诚如朵渔所说:“诗人们并非在为一个概念而写作”,“一个概念可能会‘成就’一两个
诗人,但注定会‘牺牲’更多的诗人。”你完全可以不认同我而认为其他的写作更有生命力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当然可以反驳我的观点,直到本文“体无完肤”。
本贴由阿斐于2001年4月17日14:52:53在乐趣园〖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