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没有
站在上帝面前的习惯
我们也就不会
站在死者墓前
垂首默哀
念念有词
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
我不骄傲
但很自在
清明节这天
雨过天晴
我和我的家人
围坐在
庭院一般的
先祖的墓园里
就像在家庭的晚宴上
那样正常地说话
仿佛他们都还活着
听得见
并且以沉默作答
献上的供果
最后被孩子吃掉了
据说这会有福的
清明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是用来郊游和踏青的
春天的节日
和漫山遍野的
鬼魂一起
伊沙诗名贯耳,但很少读伊沙的诗,一来多年不买诗集了,二来要买选来选去还是那些越过时空的作品,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历经淘沙之后被留了下来。人是需要承袭的,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骨髓里的血你的遗传基因都不会随你的憎爱而改变。你是你与传统是传统,事实上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须臾不在地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不必抱怨,因为该改变的一定会改变,而不该此时改变的即便你捅破了天,它依然存在。人力有限,生命是脆弱的,好好活着,珍惜时光,这不仅是个体也是人类群体所必须遵守的大自然的定律。一时的糟踏是无碍的,但最终的结果仍是得不偿失。
读伊沙的诗是上了网络之后开始的还是在这之先,已记不清楚了,好在也无须清楚,因为这与这篇读后感无关。我也不知道这长安伊沙是不是那个伊沙,不过这也无干,因为我现在正在读的是注册名为长安伊沙的贴子,而且这贴子中的诗只有一首被我留了下来。这就是《伊沙最新短诗(2005年4月)》中的《中国人的清明节》。并且这是在随意的阅读中,一次无心的留意。伊沙有名而我无名,有名的伊沙认不得我,无名的我也认不得伊沙。我只认识这诗中所排列的文字。
一首诗怎样才能留住自觉的读者呢?这就需要这首诗起码有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打动人也不是一首打动人的诗能打动所有的人。对于那种只知人云亦云的读者,正如跟风写作的作者一样是值不得太多的在意的。但我仍然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阅读与写作。
伊沙的这首诗有些调侃,如起首“也许是因为没有/站在上帝面前的习惯/我们也就不会/站在死者墓前/垂首默哀/念念有词”以及下文的“哦!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我不骄傲/但很自在”但避过了这些调侃之后,我读到了我的自在。
清明节这天
雨过天晴
我和我的家人
围坐在
庭院一般的
先祖的墓园里
就像在家庭的晚宴上
那样正常地说话
仿佛他们都还活着
听得见
并且以沉默作答
献上的供果
最后被孩子吃掉了
据说这会有福的
这是我所读到的《伊沙最新短诗(2005年4月)》中所最值得倡导的一节文字,平和而宁静。我看到了一个诗人在不知不觉中回归本民族的情感并且极其真诚的描绘——没有前文的调侃,也没有其它文字的戏谑,诗人伊沙不是那个满篇BB的诗人了(如本组诗中的《又见食指》),也不是那个一惊一乍的诗人了(《白发惊心》),诗人的虔诚使诗人回到了普通人的本位,回到了思绪的澄明。(其实所有的诗人既是诗人同时也是普通的人,他们的情感或许只是较普通人多一些惊乍或者表述的方式强烈一些罢了,当然也有走极端的时候,极端的人)或许这与诗人选择的题材有关,与本篇的场景有关,与诗人骨子里的传承有关。太多的折腾将伤害我们自身,所以最终我们要选择安心的场所。人在最多的时候是不得以被推上前台的,一旦如实地和家人待在一起他就会获得本性的回归。进而重新审视自己和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
清明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是用来郊游和踏青的
春天的节日
和漫山遍野的
鬼魂一起
我不知道他国有没有这名称的节日,但清明最初确实是用于郊游和踏青的,正如时下仍在一些村镇举行的物资交流会(也称庙会)一样,它们初始的或得以兴盛的成因之一,恐怕还是得益于郊游、踏青乃至于男欢女爱,所以是春天的节日。“和漫山遍野的鬼魂在一起”,这是一个大的和谐。这和谐就在于我们暂时忘却了作为生者的独有的忙碌的存在,想起了先人也想起了家人。
观云忘我 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