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篇小说《狂欢》 |
最近读了伊沙的《狂欢》,摘抄几句,附上俺滴读后感,SOHU的连载地址放在左侧“坚持阅读”的栏里了,有兴趣的就读一下
刚看完《狂欢》,还是朋友跟我说的,我才知道他又出新书了。
时间改变了好多东西,包括对以前曾经热爱的人和事的关注度,可伊沙还是矢志不移地在作品里强调着“坚持”,去年我对自己说过“坚持是挺好的一件事,可有些无意义的坚持看起来就是可笑了。”说过之后第二天思想就开始动摇,于是有些事情就一拖再拖,旗帜不鲜明、消极地坚持着,骑在墙头紧张的观望着……
说跑题了,作为伊沙同志早期的拥趸,觉得这部小说的脉络还是很清楚,语感依旧流畅,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阅读起来挺舒服。
以一个伊沙的老读者的身份,觉得这部小说前半部分还新鲜,要给我们讲一个有趣儿的故事,可到了后来,越读越觉得有些情节和故事眼熟,第一反应就是《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的增强版,是时间仓促所致还是伊同志觉得以前的那些素材还挖掘的不够深刻、不够尽兴呢?结尾处理的太过草率,感觉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按照固有的既定的套路来画句号,让人些许有点儿失望。(从前的伊沙哪儿去了?亦或是从前的我们哪儿去了?)
通篇读了一遍,除了几处描写让我的身体产生很自然的反应外,其余地方没啥太深印象。不象《江山美人》里面的搞笑文字、愤怒情节、辗转的情感那样让人情绪起伏变化的厉害,很容易就角色代入。这部《狂欢》就类似一串麻辣烫,一根竹签子(循环使用?)上面穿了羊蛋、血豆腐和几片青菜,扔在沸腾的好多原料组成的大锅里涮了涮,然后放在一个盘子里加点儿麻酱、辣椒油之类的端上来,用一次性的木筷拌了拌,放在嘴里嚼嚼,就吃完了,吃完了就是吃完了。
当然也可以说他在探讨一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古有奥国弗洛伊德,今有西安伊伊伊沙”啥地,呵呵……可那不是此刻的想法,所以就不瞎掰了。
总体说来:
1、以前没有读过伊沙的,认真《狂欢》;
2、以前看过伊沙的,肆意《狂欢》。
老郑是当年末代的下乡知青,说是此情此景让他恍若回到了那个在广阔天地间偷鸡摸狗的峥嵘岁月……
一高便成了饭桌上一个活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