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人写好读后感的好书
(2015-07-21 00:01:03)
标签:
读后感梁实秋 |
分类: 读书札记 |
http://s16/mw690/001kqOOvgy6U07B7vP10f&690
我喜欢阅读,并喜欢边读边做笔记,有时记在另外的本子上,有时则直接在书页旁边的空白处写些评论或随想什么的。这样做既有好处,也有不足。好处是在重读书本时可以直接了解之前阅读时的心得并作更有选择的阅读,不足的是这样的阅读和随记比较散,缺乏系统的总结,也不便于阅读分享。我自认为阅读有三境界,一是纯粹的阅读,二是边读边评,三是读后总结升华思想。而我以往的阅读经历中,以前两者居多,离善于总结升华还很远。
若要总结升华,写读后感无疑是最理想的做法。我平时读商业和艺术类的书或文章居多,有时也写写评论和读后感。在如何写读后感方面,我觉得《梁实秋读书札记》这本书提供了很不错的范例参考。
梁实秋,生于1903年,卒于1987年,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我国近代的知名学者和文学大师,他的一生写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
该书文章为大师手笔,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都包涵了丰富的内容。我不常看或写文学类书籍,更少写此类文章,所以这里主要谈谈该书在行文风格和语言风格上(尤其是行文风格)对写读后感可能会有哪些帮助:
行文风格。通常写读后感,易出现两种极端问题:一是摘抄(摘录),如抄书匠,写起来大段大段地抄录原书内容,即使加以点评,也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只在形式上稍带上一点自己的文字,俨然成了读书文摘;另一种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地高谈阔论,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空洞无物,只是堆彻些华丽词藻而已。
在这本书中,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写读后感可资借鉴的实用范例。就行文风格而言,纵观全书,可以说既有法又无常法,但大体能看出一些规律可用。
总的来说,写读后感需要既能适度并合理地摘录原文,又能表述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只是根据不同主题的行文需要,有的在摘录原文基础上进行评论或者发表看法,以原文精要为主,评论为辅;有的是借题发挥,以我为主多作有感而发,只适当摘灵原文内容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篇幅上孰多孰少没有绝对标准,关键视行文需要而定。无论哪种情况,都需尽可能使原文摘录和延展评论能结合得自然无碍,不使其他读者读起来突兀或有断续之感,这是真正好的读后感的行文写法。
举例而言,行文结构安排上,书中开篇《亲切的风格》及《林肯告别春田》、《悬记》等文都是以摘灵原文为主的,只是在文章前后各用较小篇幅甚至一两句话来加以引入和延伸说明和评论,这样的读后感无论从行文结构还是内容要求都看起来相对简单易行一些,其中的重要之处在于摘录的内容是否切合文章主题,以及评论说明能否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观点或对原文观点加以延展、丰满,而非简单的复述。
书中有的读后感是相反的事例——以评为主,辅以原文。如《布劳德斯基的悲剧》、《竹林七贤》、《剑外》等等。以《布劳德斯基的悲剧》为例,这篇读后感是针对美国《新闻周刊》一篇新闻报道文章而写,在整篇文章中,梁实秋先生只在第二段引述了原文的一组问答内容,其他皆在回顾事件并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读后感相对来说行文可以写得比较自由,但又要求作者对原引事件、人物或话题能从更加全局和更全面的角度去剖析和把握,对有些人来说,要求似乎反而更高,也更加不容易写好。
其他文章则大都是夹议夹叙,或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或以叙为主,或以议为主,不一而足,只是叙议比重有所不同。既不忌大段大段的摘录,但同时也尽可能地对原文提及的人或事进行沿革追溯或探究本原,还能做到举重若轻般的流畅行文——要写好这样的读后感的确需要作者自己有宽广的局观、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很好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是作为文学大师的梁实秋先生所长。
语言风格。在该书中,梁实秋先生写随后感大多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为辅,又能将两者巧妙地隔合在行文中,无论是西方文学还是中国传统文学,都能举重若轻地引经据典,对所倡导的观点进行旁征博引地加以佐证(这点和另一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有些相似),这一方面展现了梁实秋作为近代文学大师的深厚学识功底,另一方面也说明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如书中的《玛丽.兰姆》、《读杜记疑》、《登幽州台歌》等对东西方文学的考据等等——这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易学到,掌握这项技能不单需有博闻强记的本领,更需有善于活学并化为己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往主非学贯中西者不能为,只因为我也喜欢梁实秋先生的语言风格,故在这也稍提一下。
后一篇:我看罗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