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人力资本》杂志的印象(下)

(2006-04-10 23:05:40)
分类: 职业随想

我对《人力资本》杂志的印象(上)

    如果说自己对杂志略感不足或自以为有瑕疵之处,大概是偶感杂志的栏目与内容有些不太统一和连贯。举些例子:2003年7月和2004年8月两期的一级栏目中,原来存在的视野、焦点、HR策略、实力、业界、服务等栏目在7月那一期却没有了,而8月期又新增了管理评论栏目、变革与成长HR社区。主编的话在7月期中放在观点栏目而到了8月期却放到主编手记中了,观点栏目消失了,又如二级栏目中,7月期的期刊秀在视野栏目里,而到了后者却放在了管理评论栏目中;7月期的书坊放在服务栏目,而8月期放在了HR社区。。。虽然内容在各期都是协调的,但在栏目编排上却显得有些零乱。又以近期杂志而言,比如第5期的特别策划文章是“卡莉.菲奥莉娜”和第6期的封面文章“四个人的IBM”的版面设计和内容编排上相似,没看栏目时还误以为应该是同一个栏目所属的内容。比如“主编的话”有时又叫“卷首语”,以前还放在“观点”、“新观察”栏目里,又如介绍国外刊物是一个非常好的内容,我也很喜欢看,可以了解一些国外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但这个内容有时放在“视野”(如2003年7月期),有时又在“新观察2004年3月),而到了2004年4月却转到了“观点”栏目中去了,而2004年5期却成为“外刊秀”栏目的内容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私以为整饬严谨的栏目设计对杂志给读者的长久认知是有利的,会有利于培养起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栏目认知。如果杂志在栏目、内容、风格设计上保持一致性风格以增强读者查阅的方便性,时间久了就能培养起读者的阅读习惯。比如读者想看目录时他直接翻到第3页,目录就一定会在那里;想看“主编的话“直接知道在某一页(或者至少能做到使读者知道大概在杂志的哪一部分)。想看外刊介绍直接到“新观察”里,如果想和别的管理人士分享具体的管理方法就直接到“方法”的栏目里去找即可等等。

此外,个人还对杂志有其他一些自以为是的看法:

封面文章能否吸引人、是否有深度,是决定当期杂志内容质量的重要标准。而“特别策划”栏目在提升杂志内容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反映了杂志编辑的整体能力、品位和综合素质。《人力资本》在过去的封面文章和特别策划栏目方面保持着鲜明的特色,把一些最新的管理资讯的深度分析,有影响力的经理人剖析或者其他亮点标题放在上面。我个人以为“封面文章”和“特别策划”栏目以最新且有深潜价值的职场热点现象(如人物、公司、可引申为“现象”的经营案例等,需具代表性)为题材,侧重文章的易读性和耐读性,重在可以达到一举吸引读者的能力。比如20043期的“有女当道――培养女性管理者带给公司的绝对利益”的特别策划,这样的专题是目前市场上财经类杂志没有象我们这样花那么大的篇幅和笔墨去做的,而且对这个专题(分成长篇、理性篇、关怀篇、对话篇)从各个角度去加以分析,既有外企高级经理人,又有自主创业成功人士;既有从工作经历角度去表述的,也有从管理感想去分析的。。。又如“200310月”的人力资本论坛特辑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人力资本》杂志在选稿方面一直保持着高标准选稿的要求,这也是杂志令人关注和瞩目的重要原因,而如何增加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与读者形成更多的互动,让读者也能更多地成为杂志的一部分会使杂志更加接近读者。

杂志在近几期体现了定位和风格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反映。比如杂志使命从20044月期开始在封面的顶端出现“人的管理与管理者成长”的使命宣言,到20046月期的“人和组织的成长”,反映了杂志在定位方面的外延思考和作市场化运作之前的尝试。杂志更多地从人与组织关系的深度挖掘方向去力图诠释更广泛范围的管理理念,在文章的深度分析方面下了更大的决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栏目设计和版面设计上,最近几期在尝试着不同的设计风格,尤其是最近两期(20045月和6月期)的版面设计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也许从200312期即开始了这样的尝试,虽然表现出原有风格的延伸),这些尝试将为今后杂志的走向作很有价值的辅垫和借鉴。但我觉得这两期的封面设计色彩比较亮丽,构图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杂志名称字体放大后有些突兀的感学,渐变阴影处理略显张扬,标题字体编排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的从容,整体风格有些趋同于市场上常见的大众类杂志了。

20043月期里的内文文字颜色采用的灰度字体,体现出高品位的感觉,并可以和其他杂志常见的黑体内文的字体风格区分开来。

成功人士成功的过程值得读者关注,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成功辉煌背后的沉思都是非常好的借鉴素材。同样,失败案例和失败后的反思也同样能够给他人以警醒和启迪。比如了解成功人士的失败经历,或者失败人士曾经的成功和心态现状,分析他们为什么会经历失败,他们是否又重获成功,还是正在努力东山再起,这群人现在在想些什么?他们过去的失败能给其他人带来什么警示?通过其本人的分析和反思,结合第三方如媒体、咨询公司、受访者本人的亲属、朋友或者曾经的合作伙伴角度去分析其得与失,也会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迪。

简而言之,增加些尖锐的、批评但又不失客观公正的文章也许会有助于杂志树立更鲜明的特点和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