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春、远足和地动
(2010-04-29 01:25:20)
标签:
杂谈 |
漫长宽阔的寒冷在北方大地踟蹰不去。许多人都生病了,感冒或者旧病复犯,经不起阴郁天气的折磨。街道两旁的花树,在冷清清中绽放季节的色彩,就像饥饿而显得清瘦的青春,无法发出诱人的芬芳,芬芳都被冷若冰霜的雾气吸光了。我也没有心情欣赏平时春天必去欣赏的玲珑塔下的桃树王,想必她的灿烂今年也很勉强,因为没有为她加冕的阳光和明媚的春光。
郊外的风光也绝不旖旎。我们一行在昌平瓦窑的道观山顶,也没有与绿色和粉红相遇。灰蒙蒙的天空下,是灰蒙蒙的树枝,在风中,一些怕冷的鸟类,把鸟巢建筑在人类住房的近侧,这些近侧的树枝因稍避风而被鸟类们高度利用,有的一棵树上有三只以上鸟巢,恰如城市中负荷的楼群。远远地看到鸟类和人类近似的处境,和面对困难相仿的解决之道,深感生存的焦虑真的充满了地球。
一位年轻的道士站在风中,夜色的服装和他年轻的脸庞不太相谐,但他轻悦地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从南京毕业选择来此,此地衣食住行没有问题。问及同学们的选择,专业对口的多半是这样自给自足生活。在他漫步到道观另一旁时,我往捐资箱中轻轻放下一张人民币。抬头看见我母亲在看山坡上的路灯,原来,还有更聪明的鸟类,它们干脆把自己的鸟巢搭在灯盏上,借用人类的光明之暖意,维持也许是不太长的幸福安宁生活。原谅它们的苟且偷安吧,它们的美丽羽毛和迷人歌声如果能够在路灯之间环绕,定会给人类带来福气。
下得半山,坡地上一座较新的长方形民居当道而卧。近到院子,原来不是民居,而是女道士们的观。她们道佛一家,在二楼的窗子贴满了南无阿弥多佛。她们都年轻,用着最现代的光盘传递古老佛音,送我们光盘的同时,请我们看她们采摘的野菜。母亲是中药迷,立即认出了其中几种,我却是药盲,只认得一种蒿,知道是饥饿岁月的救星和当今餐宴上的时宠。她们食素,所以野菜的量比较大,两个大盆里满满当当是灰蒙蒙银绿色野菜。
营养学家朋友老吴曾说,往昔之时,一位老妇坐在瓜藤下吃一支黄瓜,满院黄瓜香。满院黄瓜香是什么样气味?有蜜蜂飞来么?我从来没有幸运地闻到满院黄瓜香。但现在满院野菜,也没有闻到满院野菜香,只有淡薄的青青的春的气息,令我再向山上而望时,有一种想闻到山体之香的企图。
此行攀登是由中国第一步行之人雷殿生先生倡议。他着运动装走在前面,我们紧随其后。他的背包里装着我们所有人的饮食:水和维生素及巧克力。对雷而言,每日数次上下山岗,是他徙步远行的基本功。他曾花十年时间练就自己卓越体质和出众毅力,将自己挣到的钱全部用于徙步探险,在长达十年的徒步岁月,他一个人面对山河大地,一个人面对鸟兽虫鱼,一个人与鞋为侣,一个人以帐篷为家。
十五年前,我已经身为母亲,第一次攀登闽江北岸的鼓山,抵达最高峰海拔925米,有人指看远方海景,但见雾茫茫一望无垠,身边的幽美,被引人入胜的远方所忽视。下得山来,觅得树洞中的鞋子,回家,腿快要断了一般疼痛。小小女儿在一边看着妈妈发笑,好像不相信妈妈一个上午就上了最高的山又回到了家。小小人儿颇有深意地怀疑道,妈妈是不是骗人?
出于身教的自觉,第二天就携了小小人一起去攀登。腿像快要断了一般疼痛不已,却必须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我们在中午时一起到达了才子们苏轼、黄庭坚、米芾们曾经到过的顶峰。我们在他们的书法摩崖前合影。这是我们家母女互相争宠的照片,当时女儿在母亲膝盖之上腰围边的高度,如今母亲在女儿额下高度。宋代的遒劲书法立于母女身后,如山林间之海风,别有风味,我们只有身在此山中方可解三味。
自然,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攀登鼓山便成为了我们家的日常功课。我的腿也不再发生疼痛了。后来女儿常常在文章中怀念童年生活的美好,这美好因与鼓山和大海联系在一起,在北京的城市高楼生活无可匹敌。
我母亲说雷殿生先生是非常之人。她在雷先生徒步穿越罗布泊的地图前感叹。又在雷先生徒步带回的珠穆朗玛峰海螺化石前沉迷。她说,可惜我老了,如果我现在还年轻,也要这样去过探险生活。我们都被老太太的童心逗笑了。
雷先生徒步的实践令我感动,在于他对于细节周全的考虑。有梦想的人很多,梦想成真的人常常很少,因着细节是如此艰难险阻,一粒石头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我们的脚,再走下去的决心就要受到挑战。他受到的挑战是亿万能够割破了我们的脚的石头,包括社会、家人、及死亡本身。在漫漫二十年中,十年的准备足够长了,十年的徒步足够长了,两者互相支持成就了他对于死亡的极限挑战。
如果唐僧曾经真正穿越过罗布泊,雷殿生就是有史以来第二位徒步穿越罗布泊的人。
在我们关于罗布泊的记忆中,科学家彭加木消失之谜如同一个百慕大三角,令人猜而生畏。雷殿生是我的同代人,他要挑战的便是这个大三角。为此他需要极大的智慧。我的小弟说,雷是一位探险而不冒险的人。我很同意他的说法,雷自己也很认同。他避开了一切可能会使自己无法完成使命的时间,选择了沙尘暴较少的季节进入沙漠。我猜想,唐代的唐僧也必然做这样聪明的选择,以便完成他于繁华盛世的精神壮举。精神高度是我们公认时代高度的尺度,为的是证明人的物质性之上更多更好追求,但精神依然热爱着物质和依赖着物质性身体的存在,并由此探讨人类精神的无限和物质的有限。人类在沙漠中的可能性,在雷的探险中证明,需要智慧、需要勇气、并需要知道终点的可能和过程的复杂性。他带了足够的水,足够的食物,并且事先学会了足够对付意外的技能,这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之道。
近日我的一位智友常常电话来交谈地动之事。两年来地球大动已经太多,有所准备当然是人类和一切生命类基本的生存之道了。我说美国救援人员提供的三角最佳求生法很值得向所有朋友们推广。他说,他甚至想设计一种三角“生命宝”,人人家里可备有,一旦地动,人们可以呆在三角生命宝中。他的说法让我觉得有时推广技能也是推广理念,所谓一念之差常常便是人的不同处境,而陈旧的观念有时常常令我们承受切肤之痛。而我们人类已为自己观念的冲突付出过太多代价,并在为我们以为先进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付出自然的代价。地动在修改我们观看自己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