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之南山万重
——评王达敏《论文学是文学》
王达敏的家乡安庆枞阳,是人文勃兴、代起人豪的“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王达敏人品学问颇受桐城派家法影响,著述中自有一股沉潜之气,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澄怀体道、发幽抉微,又返本开新、独出机杼;既有灵光乍现,具汪洋恣肆的充盈之美,又接受理性真知之辖制,止之当所止。
十多年来,王达敏一直致力于从哲学、文化和思想史的视角思考文学,但他更坚守“文学是文学”的审美立场,坚持从文学的本体意义出发研究文学,这本《论文学是文学》即是明证。曾经很长时间(差不多也有十年吧),王达敏浸淫于西方哲学的浩瀚烟海中,一段时间,还痴迷科学哲学,最后竟打通文理,写出了他的第一本著作《稳态学》。这本书阐述了现代稳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强调了积极性稳态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稳态理论对当下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有着独特的贡献。随后,《新时期小说论》、《理论与批评一体化》等著作从文学领域进一步丰富了稳态理论,从科学统一化理论到文学批评理论视域,阐明了20世纪科学统一趋势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以及理论与批评的一体化等问题,并将自己的理论思考付诸于新时期小说宏观研究、小说批评与理论构建及作家作品论等一系列研究实践中。
2006年,王达敏推出《余华论》,引起学界较大反响。《余华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鲜明的“问题意识”,“质疑”和“追问”是王达敏惯常的学术姿态。《余华论》一书还原了余华作品的人性色彩,针对当时学界普遍存在的对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否定性的批评倾向,提出质疑,进而对余华小说艺术的独特性和思想的超越性作出了独到的发现,是余华研究的一份重要学术成果。而《论文学是文学》秉承了这一治学思路,他在该书序言中说:“质疑是怀疑,是追问,是反驳,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在科学和理论止步的地方起步,通过质疑、辨析、反驳、批评而获得真知、真理。这种求真精神是一种品质,一种智慧。”
人道主义课题研究是王达敏近年来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于挡在人道主义入口处的两大难题,王达敏采取逐个击破、分而治之的方法。如在解决难题之一——何为人道主义时,王达敏历数人道主义历史,先回答了“人道主义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做完加法后,再做减法,继续追问“人道主义不是什么”,拨云见日,去蔽求真,慢慢接近了人道主义之谜的谜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评论家的学养和良知,关系到文学评论的品格。《论文学是文学》是一部关乎人性、关乎灵魂、关乎真理的著作,读者随时可以窥见,评论家那一颗滚烫的心在贴近另一颗心时的期待和虔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评论家心怀悲悯,敢于担当,尊重生命,热爱文学,敬惜文字,不卑不亢,每写作,必有发现。这种贴近灵魂的研究和写作,使阅读者和评论家本人同样得到精神的拔擢和人格的洗礼与升华。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的第二级创作时,努力“将‘我’涵化进去进行创造,以达到第一级创作的品格”,文学评论既在做别人,更是在做自己。基于自身的曲折经历,王达敏对其研究对象,如余华及笔下的人物许三观、福贵们,均掺入了评论家自己独特的个人生命经验,故而体悟来得格外深切。福贵为何不死?这种不争之争,实际上是对命运隐忍的抗争,是乡土中国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在经历5·12大地震后,王达敏的研究和发现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牟宗三先生在《生命的学问》中说:“由真实生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全体大用。”王达敏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治学和为文当中,从《余华论》到《论文学是文学》,集中体现了一个学人进行独立学术创造的能力和品格,显露出敏锐的思想锋芒和可贵的理论勇气。
《论文学是文学》沿袭了《余华论》以来的学术随笔式写作方式。这种学中有文,文中有学,外松内紧,收放自余的写法,以安静的语言叙述为表,温和中暗敛内力,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叫一句落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批评家的学术自信和从容,达到一种理想的圆融状态。一些文章,如《岂止遗憾——<兄弟>批评》《执著的守护者与尖锐的质疑者——李建军及其文学批评》《半部好小说——读长篇小说<西部马帮>》《一个犬儒主义者的手册》等,读起来非常过瘾。其中写沈敏特教授一文,尤为传神,将人物写活了,简直要呼之欲出。
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失范,文学批评的功能意义、价值意义走向淡化,文学批评成为自娱性行为。种种迹象表明,文学批评脱离了“文学”和“批评”的原意,批评演绎成一些作家的“广告”,这其中,批评的精神渐渐消失,文学的意义被逐渐消解,造成批评与创作隔膜、批评对创作失语等状况。王达敏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始终坚持文学批评的品格。例如他对杜光辉长篇小说《西部马帮》的批评,尖锐真诚,促使作者猛醒和思考,并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将一部艺术和内容上产生严重割裂的小说改成了两部,最后给评论家打来电话致谢,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批评与文学创作如何相互促进,批评的功用如何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实现,形成良性循环,《论文学是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这是乡贤刘大櫆的一句诗。王达敏治学为文,始终灌注着灵动的生命意识,平民化的公共知识分子立场和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学术境界吧,一如那浩淼江水之外的巍巍青山,你看得见,却很难穷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