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有人以房价的持续上涨为由,质疑宏观调控的成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衡量宏观调控的成果并非仅有房价一个指标,而房价的下降也不等于宏观调控的成功。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宏观调控措施,再对比目前社会上一些言论,会发现宏观调控经常被误读,被简化成了“降房价”。似乎房价只要不降就是宏观调控失效,而一项政策出台只要不能降房价就是方向错误。事实上,房地产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复杂。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也涉及许多领域,包含规范房产交易与租赁市场、调节供给结构、抑制过度需求、打击房产投机、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和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及税收制度等方面。调控对象则囊括了地方政府、开发商、消费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例如面对同样的调控政策,北京与上海反应迥异。究其根源,缘于两地城市规划、社会文化、房地产市场成熟度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上海的投机炒房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去年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比较有效地抑制了当地房价的快速上涨,至今已经形成连续七个月的房价下降。北京二手房市场远逊于上海,炒房之风并不盛行,但是住房需求极其旺盛、供需严重失衡,再加上豪宅盛行,才导致了房价飞涨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而抑制过度需求、调整供给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今年5月底刚刚出台,相关细则至今仍未完全成型,自然不可能很快见效,估计尚需一段时日方能初见端倪。
还要强调一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并非宏观调控惟一目标。如果不能建立起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居者有其屋”,即使商品住房价格下降,仍不可能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此外,土地供应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虽然短期内对于房价影响不大,但对于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而完善税收制度可能短期内会增加部分市场交易成本,却能够促进理性投资,为今后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发表于经济参考报2006年8月16日
<论语>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近期拙作,敬请批评指正:
- 住宅应首先满足消费功能
- 突击供地凸显土地计划执行困境
- 试解北京某项目排队"抢购"的原因
- 房产新政拒绝建筑垃圾
- 建设部当心再次把好经念歪
- 个税政策温和,二手房抓紧买卖
- 经济适用房制度退出江湖的遗憾
- 为什么公众不买限价商品房的帐?
- 北京开发商手里到底囤了多少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