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房地产的话题 |
中国住宅多“短寿” 专家称平均寿命不足三十年
刚才在SOHU上看到这篇文章,联想前一阵变脸的猫网友也在强调这一点。
文章介绍目前中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还提倡对老旧建筑进行再生设计,避免破坏性建设。
文中专家分析住宅短寿的原因有建筑结构、设施不合理,管网老化,安全性不够和规划调整等人为原因。其他的不说了,单就住宅结构来说,基本上应该能够坚持很多年,设计寿命的五十年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更长久也不是问题。很多解放前的楼现在结构上还是好好的。但为什么大量的老旧建筑被拆除了呢?
第一是他的建筑价值已经远远小于土地价值,导致拆除后重建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
第二是原有建筑本身的品质较差,而可改造性也差。比如老式公房,基本上没有电梯、砖混结构,拆改可能性极小。而老式高层建筑,虽然大量建于八十年代,但与今天的建筑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了。
第三是建筑结构本身尚可使用,但由于其他的建筑材料(附属的机电、管网等)原因,导致故障很多。如老式住宅水管漏水、下水堵塞、电负荷过低等问题,基本上是无法通过小修小补解决的。
第四是由于专家建设的对建筑的再生设计等工作实施难度很大。由于大量老旧住房的居民本身没有足够的财力、也无法组织对整个建筑的大修,而这样一项工程需要专业队伍从事,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而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才能进行。
第五产权改革后,分散的产权导致无法用行政行为来进行此项工作。
其实上述原因不光发生在老旧建筑上,就算是现在新建的商品房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也将在几十年后面临拆除的下场。而如果我们的建筑永远只能以拆除的方式更新就太可悲了。不过也就不会有七十年出让到期的问题了。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种机制。一种置换或者大修的机制。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将原有居民迁出或临时周转,对建筑进行全面大修与改造,再将大修后的建筑提供给原有居民或新居民。这取决于谁出钱的问题。
资金从何而来、实施团队的资质问题及工程质量问题,还有对原有居民(特别是无力支付维修费用的居民)如何解决问题?
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答,但目前似乎没有迹象表明有这样一种机制正在建立之中。
直的很希望专家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否则大家就等着每过二三十年拆迁一次吧。如是,则中国将永远是一个大工地。
前一篇:案例分析--北京的买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