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BP国际预算研讨会上,我分享到零点在过去这么多年针对公共项目与政府财政预算项目所做的实践,简单总结起来就是:预算很多时候就是说说的,说说的东西根本是没法认真算的,算来算去也就是估估的。我们站在第三方评估的角度上看到的问题是,很多行政预算的目标就是领导说说,认真按照他说的去检查,基本上不是那么回事;行政预算是花钱的人编,怎么做的说法也是花钱的编,花完了花得好不好也是花钱的人编,深浅根本弄不清;已经开始了一些行政预算管理的实验,范围很有限,主要针对小钱项目,而大项目尤其是主要领导关注或者重点点名项目往往不在改善之列。零点希望在预算领域扩大已经尝试进行的预算评估的范围,争取更多的把事前评估与事后成效评估结合的案例,也将政府采购的公益服务项目的评估顺便纳入评估范围内。成效评估最低限度可以按照预算制定者自己说的目标去衡量,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先不说科学化,我们如果能在预算领域能够做到说实话做真事情那就不简单了。
假定公家就是公共,所以一些人以为公家人自然就代表公众,但是我们很多做官的人已经不习惯对普通公众说话,也不知道给他们如何把事情说明白,更习惯了自然地代表大家说话而不会去与大家互动,而最重要的是自己对于公众认不认自己很没有底,还忍不住抱怨现在当公务员真的是不好当了。当公务员应该就是不好当的——要让少点的人做有限的事情拿合适的事情,让自己孩子去做公务员挣福利的想法理离远一点,孩子的父母们会对公务员的工作就该感受好一点;让来自社会群体的服务精英有服务的机会,再从他们中提拔更多的青年领袖,大家对于公务群体的感受就会更好一点;其实在行政化的范围内,最大的自便与自利模式就是强调自己的价值与意义,然后封闭起来做成自我一方的天地,自说自话。比如教育系统,我们整了那么多稀里糊涂的高学位者,然后从211到职业技术学校比不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绝招,不让自己经受社会风评的考验,遇到任何的社会需要就弄一些不知教育内容为何的课程与课程教师来对付一番,再以所谓的高学历数量与内部建立的那套行政考评指标自己糊弄自己加上糊弄大家,那就让教育伊于壶底不能超生了。从做啥到花多少钱做,到做了以后好坏怎么说都可以自给自足的行政体系,没有可检验的目标、没有真正细致透明的成效时间表与路线图结合的交代、没有可评估的结果与结果负责人,那就太强大了。
昨日场景:【法治:新一轮市场改革的基石】北大元培(上海)论坛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百汁千张
将生姜片、葱末、蒜末加薄荷叶少许,用石臼捣成汁。千张六张,切成小条,起橄榄油锅,先快炒千张条三分钟,加食盐酌量,半分后加入佐料汁,再炒半分后起锅可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