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著名小片《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杠上大片黄金甲,指责其霸占档期的方式,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艺术小片在放映渠道上的弱势。在最新的一期《头脑风暴》节目中,我们的嘉宾与现场观众第一次直面了这样一个话题:受众多观众诟病的某些大片票房相当不错,而受实际观众盛赞的小制作片(如《三峡好人》)却票房表现有限,有些甚至还颇为惨淡,这除了因为宣传力度、人们猎奇心理方面的差异形成的反差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异来自于电影院线中缺少主放小制作片的院线。
受实际观众认可的小制作电影,通常在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同时更关注现实人文。当然也可能在观众人群上更细分。简单地说,他们还有不少端着的成分,不是彻底俗透的路线。如果将它们在实际观众中的正面认可效应适度放大,应可以有更佳的商业规模效益。因此从商业投资的角度来说,这方面不乏适度的获利诱惑。在没有小制作影片院线的条件下,它们可以获得的档期长度、放映时段安排均无法与大片抗衡。因此另辟专门院线,相当于为小制作影片的观众提供专门的分布渠道,这不仅可有效地区分出大片与小制作的集中观看地点的区别,同时也为小制作片相对专门的渠道传播方式提供了条件。因为我们知道一般小众与大众产品相混,吃亏的一定是小众,这是一个普通的营销常识,因此正如偏小品牌的营销专卖点需要专营一样,小制作电影的院线也需单列。
当然在这里面也遇到一个政策问题,那就是院线制的政策许可。实际上,当大片在主题单一与样式流俗达到极致的情况下,单列的小制作院线才能在文化市场上对大片的商业霸权与无奈的流行形成适度的制约,并在文化层面为影片的多元化生存提供一脉空间。所以呼吁广电部门与文化部门对小制作影片院线的审批与鼓励高抬贵手,做一点实质性的工作,使艺术性小制作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本日场景:今天下午在中大做中国公共服务评价结果的分享。晚上在华南农业大学做《创业的表情》的演讲。广州的天开始闷,小雨儿下了,更加让人感伤。
本日小诗
沐雨
雨儿落,
风儿飞,
树儿绿,
心儿媚。
但扬细露映明晖,
旖旎寸寸薇。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清汤鲍鱼
单人小号涮锅数个,用矿泉清水煮沸,每锅放入白菜心五六叶。用橄榄油少许,轻炸切碎的红绿鲜椒片一分钟,倒入盘中加生抽、碎香菜、细米葱,做蘸料。将三四两重的鲍鱼,用刀片切成薄片,外侧的鲍边可在锅中久煮,中间鲍片每次涮半分钟的就可蘸食。最后的涮汤可稍加盐饮用,其味甚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