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外婆坑
(2022-05-17 21:55:59)
又至外婆坑
从新昌镜岭镇,沿公路上回山,中一道右出,下山,依平地村庄而行,转入万山丛中,一路沿溪边蜿蜒,两峡高耸,群山叠翠,接天摩云,蓝天白云,唯中露一线而已,越入而越崎岖,弯曲,至外婆坑,才豁然开朗。这个如今以江南民俗村闻名的山村,正坐落在四面青山翠谷之间。笔者已数次到过,今初夏时分,又到此采风。
该村今已由六个村子合併在一起,书记还是原外婆坑村老书记林金仁。这位以全国劳模、山村致富带头人等一系列光环拥照、声名如雷贯耳的林书记,一如诚朴庄稼人模样,他已早早在村口停车场处等待我们到来。
林书记今年已六十八岁,但敦实健壮,精神抖擞,如三十多年前一个模样。他亲切地与我们一行拉手致意,大家大都熟识,故也分外热络,而少去客套。
他一路为我们作导游而入村参观。在一陡峭岩壁上,以朱色大字,镌刻着林书记带领村民三十多年前,从一穷二白,缺钱少粮艰难境地,劈山开路,终于成功,得到时任浙江省长沈祖伦大为赞赏,以后有了沈省长九上外婆坑的生动故事。
这经历,在林书记,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读石壁间文字道:公元1991年初,新任村书记的林金仁,动员全村,劈山开路,山路崎岖,资金短缺,难度很大。初冬,时任省长的沈祖伦到村,看了后说:老林,这个工程太大,是不是缓缓?林书记拍着胸脯说:沈省长,给我五万元,我保证60天内把路劈通!60天后路通,省长再次到村,大赞林书记,后来就有了沈省长九上外婆坑的故事。
这碑记,记录一段山村改变面貌,艰苦创业精神,感天动地,也深深感动沈省长的历史,文字朴素生动,值得永远铭刻在心。值得一提的,沈省长那个冬天初到外婆坑,路尚未通,不能入村,只在石炮炸路现场,听了林书记立下军令状而返,还拍下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今还挂在村纪念馆墙上。
入村内,又有艰苦奋斗纪念碑。其云:在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和绍兴市委市府、新昌县委县府领导的重视下,特别是绍兴市计委的首发资助,使当时一贫如洗、束手无策的外婆坑村人觉醒了!全长一点五公里,大小桥梁八座,总投资四十五万元的荒田坪至外婆坑公路,91年8月1日由县交通局测绘设计,9月17日正式动工建造,通过全体村民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在学儿童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于92年8月全线竣工,2004年6月至12月全线进一步道路硬化。工程在建期间,省市县领导不辞劳苦,曾多次来村检查,指导工作,给予鼓励,坚信外婆坑村民的生活将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几年来,全村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百姓从内心称赞党的领导。
那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在学儿童参加劈山造路的场景是热烈而生动的,表示着全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村今尚有标语说,当时,八十炉灶四十光(棍),三餐吃的玉米羮。有女不嫁外婆坑,缺钱缺粮缺姑娘。那是外婆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即使外出买油盐酱醋,单程也得四个小时,更有一户村民,老少七口,只一张床,一条棉被,前半夜睡三人,后半夜轮流,再睡四人,以度长夜时光。今天听来,似乎天方夜谭。
今天的外婆坑,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据林书记介绍,该村以一条路,一片叶(茶叶),一家人(13个少数民族姑娘入嫁,如融融一大家庭)走上致富路。八六年,人均收入96元,现已达5万元,村集体收入原为0元,现达53万元。
林书记雄心勃勃,定下目标,欲提升档次,扩大规模。以六个自然村为一体,开发旅游业。如村中有九泄坑,有九个瀑布,风景不亚于诸暨五泄,原半日游风景,可扩至二日游;并招商引资,请专业人才来做旅游,村民人均收入可达8万元,集体可达200万元。13个民族,14家民宿,19座山峰,今已成为响当当品牌,若不是疫情,全村一片兴旺景象。现还有总统套房,不包吃饭,二千元一个房间,普通者,135元/人天。一人做玉米饼,年收入可达十万元至十五万元。他说到,一次他到中央电视台做访谈,原说带玉米饼一百张,他带去一千张,结果一抢而空,只剩二十张,只留做广告而已。
该村还是红色旅游之地,福建三山林氏家族聚居地,更是艰苦奋斗,换来美好生活的样板地。徜徉其间,清风徐来,万木葱笼,一派生机盎然,又不染尘俗,犹如世外桃源。
石狗洞一到
壁立千仞石门开,石狮石象相迎来。
乱石纵横涧瀑响,鬼斧神工任剪裁。
上午,忽然想到,欲去新昌风景点石狗洞一游,不知从前次所游之丁村入内,还是从城南而行,未能确定。后以高德导航搜寻,以为当从城南而入,便依其指示,从南门过隧道而去,转至琅珂村,右转,从澄潭方向,至丁家坞,下去,沙石路,双车道,已铺柏油一次,路况尚好。车子沿夹道青山翠谷间,一直蜿蜒而行,看到有石狗洞景区入口处标记,即停车路侧空地间,下来步行。
策杖而沿马路返回,靠左侧(顺路下来则在右侧),沿斜坡道路而下。那里有长长的蛋石路或水泥路游步道,穿田间山道,从丁家坞绵延而至。上去,一路廊,刚新建,可休息闲坐,穿过去,一径依溪坑行,高山耸翠,巨石壁立,溪水清澈,奔腾喧哗,水深处,见游鱼可数,多石板鱼之类,进去,为酒坛岩,石蟹岩,看山体,颇神似酒坛相叠,也似石蟹爬行,唯其上,覆以绿树,一片青葱。
再入,路越加曲折蜿蜒,下地坎,从水上町步而前,山岩更高大巍峨,壁立千仞,称棺材潭,猪槽湾,若巨棺,若猪槽,随人意而毕肖,已有深涧,水碧如蓝,涧瀑喷雪,六月飞霜,似不染尘俗。
再入内,巨岩高耸,几及云天,仰望而见白云流逝,令人目炫心迷,不类人间。巨岩若狮子,若白象,鱼贯而立,气势赫然。更有石缝中开,缝中又长满草木,郁郁葱葱景象,对面青山,逼仄而前,此虽无地名标记,但若狮象相迎,堪称绝胜佳景。
再下去,巨石挡道,似无可入,只一小道,容身而下,却见此石头倾倒下来,欲把石下一切压成粉末模样,亏得被下面一石顶住了,下面空隙处,尚可躲雨,但怕风雨来袭,巨石耸动起来,支撑不及,那倒令人后怕。往前行,为深潭绝壁,无法下去,只旁置梯子一部,可沿此而下,下去,才见一块沙滩,其间乱石崩云,其大如斗,水流清澈,如歌行板,吟唱不绝,里侧巨岩幽深,略似洞穴,此或石狗洞吧。但无景点标记。
在此闲坐,回顾来路,涧水飞瀑,清溪蜿蜒,一泻十里,掩映于巨岩翠谷之间,往前看,更不知尽于胡底,碧水涟漪,乱石纵横,青山万叠而已。若遇大雨天,此地当江水奔腾,苍茫雄浑,声势赫然,形同大片。
今至此一游,得其清幽绝尘而已。以打油二则记之云:
惯听尘寰市嚣声,至此才知碧山深。
流水潺潺若管弦,坐卧石上可忘情。
入此才见乱石奔,云山杳渺第几层?
大石如棺小如斗,风送白云碧山清。
游罢,为记数言,以博一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