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到了台东,不尝榕树下米苔目,极有可能被当地人认为是一个走马看花的旅游者。
米苔目也被称为米筛目,是客家传统小吃,说白了,就是米浆和地瓜粉混制而成的细粿条,因为要从竹制的米筛小孔洞里挤成条状,才有了米苔目之美名。制作米苔目的关键是米浆与地瓜粉的搭配比例,这个配方是一个老阿嬷传授给阿嬷的。传授秘方时附带了一个条件:你一辈子只能卖米苔目,而不能卖别的小吃,比如面条什么的。细探原因很令我惊讶,老阿嬷只是担心徒弟跨界太大,将另一位好邻居的面条生意挤垮了。
这样纯朴善良的故事,在过去的岁月里其实并不稀罕,如今听起来却让人感动得半死!老阿嬷那一辈的人永远想不明白,挤垮同行怎么能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呢?自己有一口饭吃,别人也要有一口饭吃啊!生活在冷酷无情的世界里,即使自身衣食无忧,又哪有幸福可言?
这位老阿嬷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榕树下米苔目的传承者一诺千金,接手生意后,数十年来专心做米苔目,从未生二心。哪怕搬了新店,依然坚守诺言,心无旁骛地继续做着老行当。高汤还是那个高汤,是用柴鱼精心熬煮而成的,豆芽还是那个豆芽,依然像不要钱似的给得足足的……食客的队伍都排到巷子拐弯处了,性格开朗的阿嬷手上忙个不停,脸上的笑意却始终挂着,不时还与吧台上的食客拉上几句家常。
初见这个伟岸的吧台,见几位食客“高悬”在高脚竹凳上吃着一碗碗米苔目,总觉得怪怪的。这样的吧台应该出现在咖啡馆或酒吧才是,然而,略显简陋的高脚竹凳又泄露了脚底上的土气。一个坐在吧台上的女食客告诉我,她与阿嬷已经认识20年了,在简陋的老店里经常端着一碗米苔目,与阿嬷聊很久的天。此时,阿嬷插话了:“我欠她的情哪!每逢过年过节我忙不过来时,她总会义务来帮忙!”
榕树下米苔目的吧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人情吧台”,台东的老食客都知道,装修新店时,阿嬷对丈夫的唯一要求是必须像老店一样有个吧台,那是她与亲爱的食客聊家常的交心平台,也是她数十年保持米苔目品质的动力。
世风渐变,如今的餐饮业者大多追求味觉美和视觉美,而忽略了对人情美的追求,以致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简化到了一手付钱一手交货的清冷,而榕树下米苔目店的“人情吧台”让我明白,还有一种方式让清冷的交易有几许两情相悦的暖心温度。
吃完Q得有点弹牙的米苔目,咸鲜的柴鱼香犹在舌尖上萦绕,想着从这家小店飘出来的热腾腾的温情,忽然觉得,米苔目犹如一双秀眸,纯朴、深邃、迷人……
■
地址:台东市大同路176号
电话:0963-148-519
营业时间:07:00-14:30
更多台湾游记详参:
《漫步台湾——发现台湾的人·情·味》
■
图文为黄橙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