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四落大厝移花接木传奇

标签:
旅游休闲 |
分类: 中国南方 |
地址:鼓浪屿中华路23-25号
建造时间:1796年~1820年
四落大厝和大夫第(海坛路28号)这两幢老宅是鼓浪屿最古老的民居,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也就是说,当它们舒展着庞大的身躯,无比畅快地呼吸着日光岩上吹来的柔风时,那些哥特式的教堂、巴洛克式的别墅、洛可可式的领事馆都还远在欧洲、美洲或者东南亚。
四落大厝和大夫第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红砖墙、红筒瓦、红地板烘托出来的喜气,虽历经200年风霜,依然荡人心怀;燕尾脊下的山尖浮雕是狮面吉祥图案,有祈福镇邪的寓意,至今依然生动传神,别具风采;长条白石铺就的庭院、天井和护厝甬道,给人亘古弥新的感觉。
私家宅第盖得这么奢华,那个叫黄旭斋的人肯定是走了什么捷径,暴富得不明不白的,很是让人眼红。有人说,他为人和善,一日见有人吃饱了才发现身上没带现金,被饭店老板拦住不让走,他就像“活雷锋”一样帮这个尴尬的客人把饭钱付了。谁能料到多年后当他走船做贸易时,被海盗虏走,在人货不保的危急中,他见到了那个曾经尴尬的客人,此时他的身份是海盗头子,名叫蔡牵。我查了一下史书,发现这个蔡牵并非虚构的人物,他所率领的海盗船帮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甚至攻城夺炮,一度让嘉庆君臣很头痛。
后来,我到金门旅游时,参观了一幢叫酉堂别业的老宅,它的主人也姓黄,是清嘉庆年间的金门首富,人称“黄百万”。他的致富故事与黄旭斋如出一辙,也是先施小恩于蔡牵,后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个故事我是从《金雕细琢话金门》(作者:张莉慧。中华民国92年12月出版)上读到的,据说,“黄百万”传奇在金门几乎是家喻户晓。由此看来,黄旭斋的暴富故事有移花接木之嫌。
黄旭斋富得有点蹊跷,不过他的儿子黄昆石确实是做了大官的,先后任职过户部监印、知府,盐运使等职,并获得中宪大夫的荣衔。大夫第就是在他手上建成的。考古这件事比翻修老宅难,考证半天可能一无所获,而刚刚由25号四落大厝改建而成的圆洲茶庄却开始赚钱了。
圆洲茶庄前院种了仙人掌、澳洲杉、红花酢浆草、黄金竹,弄了阶梯形的潺潺流水,几种水生植物也在摇曳着细细的腰肢。门厅里有几件从安溪茶乡收罗来的木质揉捻机、摇青机、筛选机等,还有采茶用的背篓、烘焙用的铁锅,一下子就将人带进传统的茶艺氛围中。如果想了解安溪茶的采制工艺,茶庄里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安溪铁观音要经过严格的采摘鲜叶、晒青、凉青、摇(凉)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等十一道工序。
过了门厅,就是一个天井,有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中央为面阔三间的大厅堂,条案上叠着两堆普洱茶饼,犹如一对宋代黑釉玉壶春瓶;左右各有一间房,像是普及茶叶知识的课堂,若有旅行团来,可以坐在这里听导购员宣讲,泡样茶给你喝,让你有机会用自己的舌尖去验证茶叶的好坏;两侧厢房展示茶叶产品;另有“知春阁”等几间专供客人聚会泡茶的地方。
对于以领略鼓浪屿风情为目的的游客来说,这座列入保护文物的四落大厝是一定要留心欣赏的。虽然这座有200年历史的红砖古厝刚刚被翻修过,但是它房梁上的斗拱、座斗、雀替仍为原色木雕,精致得美轮美奂。窗棂上镌花刻鸟栩栩如生,回云纹花窗巧妙透景,门楣上的装饰花鸟画更是浓墨重彩,虽然有的地方有点残缺或模糊,但是岁月沧桑感让茶庄平添了几许文化的韵致。
拍摄于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