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杜牧的瘦西湖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中国北方 |
2400多年前扬州就是一座城市了,那是战国之前的春秋啊!“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当时的扬州人应该已经“小雅”“大雅”起来了吧?
扬州,从来就与风月、诗歌、琴音沾边,历代文人墨客写它画它,具体写了多少诗文,画了多少丹青,估计至今也是笔糊涂帐。漫步其间,哪一处找不出名人的足印?扬州虽在江北,其风韵却酷似江南,有才子,亦不缺佳人,有了这两者,风流韵事当然不会少。
杜牧的瘦西湖
扬州的瘦西湖与别处的湖不同,它更像是一条河流,时放时收,极为清俏婉约,加上两岸柳色迷蒙,花影憧憧,有楼亭台榭隐约其中。这样的幽雅景致下,从古到今有多少春心荡漾?
虽说从御码头上船,走的是乾隆路线,然而我并不羡慕前呼后拥的乾隆。倘若让我当一回唐时的杜牧,倒是十分乐意。此君重亲情,胞弟在扬州患眼疾,他从东都洛阳带了医生前来探望,百日官假过期了,他还不走,弃官在扬州享受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悠闲生活。
从小就读着杜牧的诗,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诗句的清丽生动犹如瘦西湖的白塔晴云或四桥烟雨,总能敲响人们哪怕是金属做的心扉。
杜牧迷恋扬州,一半是为了这湖光山色,一半是为了美女如云。他吟咏扬州的诗歌很多,最有名的应该是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到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瘦西湖的游览水道上,过了五亭桥,迎面而来的就是为乾隆祝寿而建的熙春台,而熙春台边上就是二十四桥了。这二十四桥其实就是一单曲拱桥,要不是杜牧的诗,这种在江南司空见惯的桥是很容易被游人略过的。如今我们对文字的魅力已经心存疑惑,然而,至少在唐诗宋词里,文字的魅力是不容置疑的。连曹雪芹写《红楼梦》,描写黛玉思乡时,想到的也是“春花秋月,山明水秀,二十四桥,六朝遗风。”这扬州的桥影和月色,看来总是让人过目难忘了。
今日瘦西湖上有画舫,一帮老人在舫中唱着扬剧,他们如果是自娱自乐也罢了,弄到这里当民俗风情真有点不合时宜。至少杜牧是要反对的。与如此美景相伴的应是泠泠七弦的古琴、无风而让人心动的洞箫啊。否则,谁还有闲情追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瘦西湖的美适宜静赏。在郁达夫的扬州梦里:“扁舟擦过,还听得见草的鸣声,似在暗泣。”文人的审美尽管有点夸张,却会让人怦然心动,由眼前的景想到遥远的人或事。
从二十四桥开始,瘦西湖拐了个弯,悠然北去。前面就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那座山,山名叫蜀岗,座落着欧阳修的平山堂、鉴真和尚的大明寺。
摄于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