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英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忧伤(三)

(2008-09-01 22:40:20)
标签:

旅游

分类: 欧洲

大英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忧伤(三) 

 

一串串世界文明的钥匙

大英博物馆的埃及馆为什么让人惊叹和留恋,就是因为这里是埃及本土之外最精美最丰富的藏馆。大英博物馆中堪称镇馆之宝的不是中国的瓷器,也不是希腊的埃尔金大理石雕,而是公元前2世纪埃及的罗塞塔碑。正是这块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腊文的石碑,泄露了古埃及封存数千年的秘密,让现代人终于读懂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罗塞塔碑被称为“通向古埃及文明的钥匙”确实够形象!在大英博物馆宽敞的埃及馆中漫步,身边就是沉寂千年的生动历史:栩栩如生的法老头像,雄风依旧的狮身人面像,色彩斑斓的木乃伊棺木……7万多件埃及古文物啊,都属于“大英”家了。埃及人看了是骄傲还是心酸?

历史就是这样冷酷,版图变了,家产没了,文物丢了,时间久了,要讨回来就难了,其间几易主人,其中多少隐情,不得而知。即使知道许多细节似乎也没用,因为规则变了。

大英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忧伤(三)

大英博物馆里另一个精彩的看点就是古希腊馆了,而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埃尔金大理石雕,这些残缺不全的石雕,即使没了头,没了胳膊,只要看到那细密飘动的衣褶,人们就能感知女神呼吸的起伏和身体的温度;那些骏马的残肢所呈现的力量之美,即使隔着两千年的时空也能想象被它踩踏过的土地所要承受的苦痛。希腊人说,它们原来是安放在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上的。不错,那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完美形象。到17世纪时,雅典已经被土耳其占领,巴特农神庙成了土耳其军队的火药库,威尼斯军人的狂轰滥炸早已让巴特农神庙面目全非,再完美的雕塑都残了、碎了。

大英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忧伤(三)

接踵而至的是寻宝者们的洗劫,他们只要给占领者一点钱,就可以带走雕塑残片,然后再转卖给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19世纪英国驻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伯爵显然颇为识宝,他向土耳其官员购买了一批巴特农神庙的浮雕,分批运回英国。埃尔金伯爵显然很陶醉于这次交易,他将这些藏品命名为“埃尔金大理石雕刻艺术品”,听起来像是他的作品。呵呵,有收藏癖好的人总是这样,总希望在藏品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中国不少古画上动辄就被收藏者盖上个私人印章,甚至题上几笔,很能说明收藏者的心态。1816年,埃尔金伯爵出于什么原因这批浮雕以3.5万英镑的价格卖给英国王室,不得而知。或许他像汉斯·斯隆爵士一样发现自己的遗产中没有英镑了,亦或是自己缺钱花了?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100年后希腊人想起了这批文物的非同寻常,巴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是希腊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啊!于是,希腊政府、民间团体开始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这批艺术品,这一催讨活动在雅典取得2004年奥运会主动权时达到高潮,然而最后连借租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协议都没达成。一个希腊人站在大英博物馆里慨叹:“我们不能在雅典每天都拥有这种伟大的感受,这太让人悲哀了。”

大英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忧伤(三)

悠久的历史更多是由人的悲哀构成的,因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太慢,劣根性太多,这就注定抱憾终生不止是一代人的事。

对于我来说,在逛中国馆时也有切肤之痛。2万多件宝贝啊!半坡村的红陶碗、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到明清的青铜器、瓷器、美术作品……几十平米的敦煌壁画就在眼前展示着久远的鲜丽。在中国有人怪罪于泄露了敦煌藏经洞秘密的道人,这样的怪罪带有多少的理性呢?想想埃及和希腊的珍贵文物失落,就能理解中国文物曾经颠沛流离的命运了。

大英博物馆有一串又一串世界文明的钥匙,所以自家那一把钥匙反而少用了。连英国人在展馆里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更何况外国人呢!虽然英国最完整最珍贵的历史资料云集于大英博物馆,可是,比起世界顶尖的宝物来,大多数游客还是选择了埃及、希腊、罗马、中国、印度……至于英国大宪章的原稿、莎士比亚手稿真迹等估计得等数进大英博物馆之后才有闲慢慢欣赏。好在大英博物馆免费供人参观,只要你有时间,来者不拒,这样的豪门气派着实让远道而来的人感觉不错。(完)

 

摄于英国伦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鼓浪屿猫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