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北方 |
严家花园最初叫做灵岩山居,乃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名士沈德潜的晚年住所,俗称沈宅。
沈德潜的前大半生无所作为,从23岁起继承父业,以教馆授徒为生,17次参加科举考试,从青丝满头考到白发丛生,到67岁终于获得个进士,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沈德潜好写诗,目前存世的有2300多首;他的诗论比他的诗歌更佳,先后主编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书,常有精辟的评语隐现期间,曾风靡一时,影响到不少人的诗风。
沈德潜考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供职,恰好遇到诗歌爱好者乾隆,君臣相见恨晚。沈德潜比乾隆年长近40岁,诗歌和诗论的水平都在乾隆之上。他虽然没赶上陪太子读书,但赶上了陪皇帝写诗。这个活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乾隆爱旅游,他就陪着,皇上来诗兴了,写诗碰到想不出合适的词了,他给点拨一下;或者干脆全部改了,仍恭唯说这是皇上给的正确思路云云。酷似今天的秘书为领导写论文,没有署名权一样。乾隆一生写诗四万多首,也不知有多少首是由沈德潜这样的御前诗人代笔的。话说回来,沈德潜得到的回报真是车载斗量,丰厚得令人眼馋。乾隆皇帝年年给他升官加薪,到他77岁高龄时还赠了个礼部尚书的官衔,说皇恩浩荡也不为过。
沈德潜告老返乡时,乾隆万般难舍,虽不曾执手相看泪眼,至少也惋惜了一番。木渎的香溪畔从此多了一个归隐的名士和一座灵岩山居的名园。
沈德潜的灵岩山居有四进院落,以第三进的尚贤堂最为华美,主体由楠木构成,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尚贤堂前的砖雕门楼上刻着经典戏文,所雕人物动物植物无不玲珑剔透,意趣隽永。看来诗人即使老了,骨子里的风雅还在,总要将家园弄得富有文化色彩才行。
乾隆六下江南,都招沈德潜来陪游,陪写诗。乾隆十六年,沈德潜接诏后赶到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迎驾,乾隆非常高兴,赐诗曰:“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能获得皇帝赠诗,并以故人相称,那是何等风光啊!更让他感恩的是,乾隆到了木渎,就下榻在他的灵岩山居,并在尚贤堂外栽了一颗广玉兰树。如今这颗葱郁的古树每逢春夏,枝头总是千葩万蕊,在春园里摇曳着它的绝代风华。
沈德潜在灵岩山居住了近二十年才无疾而终,享年97岁,中国恐怕再也没有诗人享受过如此幸福的晚年!要不是后来出了点事,乾隆与沈德潜的君臣佳话或许将流芳百世。
沈德潜死后,乾隆仍然喜欢读沈诗,于是传诏命沈德潜的家人进呈诗集。这一翻阅,龙颜大怒,因为乾隆意外地发现沈德潜诗集中竟然收录了原先秘密为他捉刀代笔的诗。这多伤自尊啊,乾隆日理万机之余就这么点爱好,还被人说是抄袭,这让他的脸往哪儿搁呀。再细看,诗集中有一首咏黑牡丹的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不是影射满清为“异种”么?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遂下令掘坟剖棺,处以戮尸,以泄心头之愤。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徐逑夔《一柱楼集》文字狱事发,波及到为之作序的沈德潜。在我看来,前者惹怒乾隆的可能性更大些。
唉,这御用诗人的心胸和帝王的心胸,都很令人感慨。替领导改诗、写诗,领导给你这么多好处,你就权当上班干活得到报酬得了。居然还念念不忘署名权,沈德潜的心胸狭窄得还不如灵岩山居前的那条香溪,香溪能行船呢。这乾隆看到沈德潜的诗集生生气,后悔自己曾写“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之类赠诗也就罢了,再狠点,将曾给沈家的福利待遇全部取消也行。开棺鞭尸戮骨的这样把戏是人家伍子胥玩的,那是因为父兄被杀,有家破人亡之深仇。你不就是发表了诗被曝光抄袭吗?其实,算不上曝光,那是沈家自己的抄本,读者不多,影响力非常有限嘛。更何况你写了四万多首诗,几人有耐心读全了呢?把复仇的声响弄得越大,不等于告诉别人,这里面有隐情吗?
摄于苏州木渎严家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