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洲 |
就像喜欢夸大物品价值一样,埃及人夸大了金字塔的永恒:“人类害怕时间,时间害怕金字塔。”在尼罗河西岸,绵延50公里的80余座金字塔,在历经4000多年的风霜雨雪之后,还能“吓人”的也就剩吉萨高地上的3座金字塔了。海枯难,石烂似乎要容易些呢!
住在开罗西郊,散散步就可以到吉萨高地了。胡夫金字塔比想象中的要沧桑许多,那些看以坚强的岩石终究抵挡不了沙漠狂风的长年磨耗,变得色泽黯然,凹凸不平了。在远观中看起来笔直的线条,近看却犬牙交错,犹如年久弃之不用的锯齿。都说审美要保持距离,具体到金字塔,至少要保持千米以上的距离才行呢。
如果让时光逆转到4500年前,胡夫金字塔要比现在光鲜太多,金字塔的表面平整而光滑,在晨昏的阳光下,它所反射的光芒常让田间劳作的人惊呆。在古埃及历史中关于胡夫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大约是在公元前2583年继位的,在位23年中做了多少好事坏事无从知晓,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很关心自己的陵墓工程,一座金字塔修建了整整20年可谓史无前例。“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人死后,尸体如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其灵魂便得以寄托,继而复活成神。”胡夫的生命哲学正是古埃及人的普遍认识,木乃伊盛行也证明了这一点。
绕着胡夫金字塔漫步,很难不有所感慨:在铁器、车轮、滑轮和绞车都尚未被发明的时代,古埃及人竟然将230万块平均重达2.5吨以上的石头从远处运来,并完美地垒砌在146米高的建筑物上,这是何等的智慧啊!在金字塔东面,我看到一个阿拉伯女人正用手帕擦着眼睛,不知是因为阳光过于强烈的刺激,还是因为金字塔让她看到了远古炽热的生命激情和沉默的宏伟意志?
“骑骆驼照相吧?”这是金字塔边最常听到的吆喝。包着白头巾的胡夫后代们摸透了旅行者的猎奇心态,他们将骆驼披红挂彩,打扮得花枝招展,以削弱旅行者对“沙漠宝贝”的抵御能力。骑骆驼看金字塔,是一个不错的卖点,尤其适合“到此一游”的客人。来金字塔参观的人中十有八九不会对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兴趣。何况专家们争来吵去,至今也没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离谱的是,有人根本无视已经证实的众多金字塔作为法老墓室的事实,竟推断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的宗教性建筑;还有人说那是外星人建造的;有一种说法更荒诞:法老胡夫让女儿出卖肉体以筹集建设资金 “送一块石头做礼物吧!” 这会是一个法老的女儿对着嫖客说的话吗?呵呵,扯淡!
当然,科学家中还是有严谨的,他们否认了最被普通人认可的斜坡盖塔的可能性。只要对物理有概念的人都明白,斜坡要有多长,斜坡的基础要有多牢固,才能让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的石头在上面滑动着前进。无庸置疑,一种原始机械的发明是金字塔得以顺利建造的前提。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由木梁和棕榈树杆做成的“平衡器”可以达到抬升石头的目的,一端以可以增减重量的沙包作为“砝码”,另一端是要抬举到上层的石头。他们给出这样可靠的实验数据:把重2吨的石头抬升6米需要半小时,通过轮流作业,抬升到100米需要6小时。任何猜想只有具备了可操作性,才能作为推断古人智慧的依据。“平衡器”一说至少是无数可能性中最接近真实的一个。
进入胡夫金字塔内,需要再买一次门票。沿着“之”字型的甬道,时而弯腰低头,时而昂首阔步,这种空间的变化仿佛是一种刻意的韵律,让人对终点有更强烈的向往。法老胡夫的墓室里,只有一个空荡荡的石棺。千百年来无数好事的人对此有太多的猜疑。被盗?故意的形同虚设?人的想象力有多广阔,答案就有多缤纷。
花岗岩洁净的美在墓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法老们建金字塔都要千里迢迢到阿斯旺挖掘石材。或许只有进入金字塔内,才明白建造金字塔的难处,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垒砌,事先得预留甬道和墓室。通往墓室的甬道采用的是悬臂式构造,从下到上精确地维持26度角,在计量工具还不完备的年代不知古埃及人怎么做到的?关于这座金字塔还有许多神乎其神的技术含量,比如其它的4条棱线都极为准确地面向东西南北。天呐!看来也只有天知道了。
欣赏胡夫金字塔,最好是坐在一块沙丘上,抛开这个谜那个谜,什么都别想,等着日落,等着人散,等着星辰升起,等着惊世骇俗的美充盈在心间。岁月已远,关于金字塔的种种猜想都似是而非,只有那遗世独立的美值得铭记。
摄于埃及开罗郊外
前一篇:非洲菊暗地妖娆
后一篇:狮身人面像:阅尽人间沧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