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月17日课程小结

(2011-09-17 23:52: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事与写作课程相关

(一)少儿写作班

 

是第一次正式上课,也是孩子们第二次相聚。家长不在身边,孩子们更轻松自如了。坐着躺着,都还好。写词语联句,然后将联出来的句子给大家集体投票,选出一句来作为后面要接龙的故事的头。

结果这回选中的就是,地球爆炸前一秒,僵尸在试衣间里拉大便。

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自四个孩子的词语。有5个人投票要以此做正式开头。其他唱歌、跳舞之类的,都没人选。

我心下暗笑:在平常语境里被指为禁忌的大便,到了这个场合就成为他们最想要去说的了。其实大便本身无善无恶,因为寻常的教育环境里,大便被指为脏的,不能说的,令人恶心的,这个禁忌同时就形成了诱惑。

看着娃娃们举起手来投票给这一句,我想,好吧,就让你们集体释放一下。

于是,确定了此句作为故事的开头。然后,中场休息。

疯玩了一阵回来,再坐下来,就有几个对于这个开头没那么强烈的兴趣了。说,也不好玩嘛。禁忌不成禁忌,诱惑的力度也就消失了。

反正是我先接,于是话头一转,我说,僵尸拉的大便呀,和人不一样。拉出来的都是黄金!

于是接下来的晟反应非常迅速:有人就出钱把这个僵尸买回家去了,希望他能天天拉金子出来。

在后面的故事里,僵尸开始变身天使,变身赤脚大仙的仆人,变身九尾狐,等等。期间,他还因为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被派到学校里进修过几次。

与上次课程上故事里的暴力集中现象不同,这次孩子们在故事中体现的整体情绪状态与能量都比较平稳。即使偶有吞下炸弹等情节进来,也会有人在接下文时,及时地改变,化凶为吉。有时是我,有时是其他孩子。

故事结束时,让孩子们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情结,大家也不似上回那样相对集中于结尾的几句。比较分散了。有喜欢王母娘娘送礼物的。也有喜欢把僵尸变成天使的。

上回课上发生暴力冲突的两个小家伙,这次基本相安无事,平和了很多。

 

倒是两个小子,有些个人小状况。

R,在接龙开始时坐在我右手边,而故事是从左侧开始转圈接,他一看自己成最后一个,就急,跑到对面S的旁边坐下,而他却坐到了S的左边,S讲过,右面是女孩Y在接。R想快接,又没戏了,生气,就跑了。跑到小房间里把自己关了起来。

故事还在继续。

我请刚接完一段的N去看看R,N带回来的话是,R要求故事重新开头重新讲,由他先接。

再问孩子们,除了N表示,为了让R回来参加,可以重新开始,其他几个都不同意。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接的内容就失去价值了。

于是尊重他们的意见,拒绝了R重新开始的要求。但我同时也告诉R,如果他觉得愿意出来加入,就可以随时过来。

这边,故事还在继续接着。R在房间里偶尔发出声音,试图吸引关注。N又去喊过他一回,他仍然坚持己见。于是N只好放弃拯救,回来继续他的接龙内容。

后来,R也就自己出来了,坐在圈子边上,轮到他的位置时,开始自发地接起故事来。整个过程,大家都比较平和,也没批评他,也没取笑他,也没因他出来而有特殊反应。

他的气,也就这样消了。连尴尬一下都用不着。

(这是一个平时比较自我,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有时还不太能兼顾到别人意见的孩子。第一次以“无为”的方式来对待他的情绪,竟也蛮好。)

 

另,男孩S在中场休息时,因与同伴争玩具而生气了。一气,他就不想出去玩了,宁愿闷在屋里自己呆着。说,出去没意思。但他身体能量显然起来了,如不出去运动一下,估计会气上一下午呵。

于是我拉他出去:“走吧,大家需要你。你过去会更好玩的!”

刚拉出门,他就疯跑开了。我再跟过去,他已经和别的孩子玩成一团。

(这是一个自尊心较强,比较需要积极关注的男孩。透过“被需要”来看到自己的重要性,对他当下的状态,或有所助益。)

 

男孩F汗多,怕热。进来后吹电扇,小身子几乎堵在上面了。怕他着凉,嘱他离远些。倒也听话。后来又有别的孩子也坐到电扇前来。F感觉自己原来宽敞的位置被占了,催别人走不成,开始告诉我,XX一直坐在这里吹,太近了!

呵呵。打小报告背后潜藏的信念是什么?以别人的“不对”来证明自己对“对”的追求与捍卫,同时也隐隐有对权威的一种讨好。

我没回他。

他说了几遍,我就挑明了:是的,他和你一样热,需要吹一下。不过他坐得并不比你近。你们都热,都需要吹,不过老师希望你们别靠电扇太近,这样又能凉快,又不会受凉。

好了。没啥可冲突的,大家都一样了。

 

下课仪式上,孩子们的“木头人”动作开始多样化了。自主创造性开始发挥,而不是懒懒地一躺了事。

 

(二)儿童故事班

确定上的两个孩子都请假了,一位来试听的女孩,就只好在母亲的陪同下和我玩了一个多小时呵。

女孩刚满三周岁,自我意识很强,思维发散性也强。内在力量很强大,也因为还没有多少社会化功能的发展,对她而言,听故事就不是多么重要的事了。

玩过了她感兴趣的几样东西之后,再做沟通,她的回应意识是有的。但想就某个线索持续关注下去,就比较困难。她不断地问为什么,也不断地会冒出新的话头来。

有时,问她一个问题她答不出来时,她就不回应,选择打岔。主动换话题。

这个孩子父母陪伴还是较多的,因此内在安全感并不匮乏。因为刚满三岁,社会化功能也不必急于追求,后面自然会有发展的苗头出来吧!

父母可以着意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好鼓励与批评的尺度。或者,干脆取消这两个概念。她做了某个好的事情,或是不好的事情,父母就直接表达感受好了,态度平和,不因此而过度拔高或否定孩子本人的价值。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打岔”的现象——那是她为了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在转移目标呵。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孩子既可以说会,也可以说不会,可以做对事,也可以做错事。接纳每一个发生,然后是追求下一个更好。家长常常越过第一关就直接跳到期待上去了。妈妈讲到,孩子从来不说对不起,也正是因为这点——外在有一个宽容的不批判的环境,孩子才有力量去呈现自己的不足,继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另外一个可以关注的方面,是在家庭相处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界限,可以适当建立。孩子成长早期得到充分的自由呵护,是很好的事情。随着其心智水平的发育,内在能量的生起,在家庭内部的一个“社会化”过程,也需要完成。爸爸妈妈是她的呵护支持者,同时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有各自需要被尊重(包括来自女儿的尊重)的地方。对于女儿一些带有自我中心色彩的要求,父母也可以直接告知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从“我”的世界里打开来,实现与父母的心的联结。

这是一个先分后合的过程。界限的确立,到情感的联结。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的话,将来孩子走出家庭,与社会上其他人建立联结,明确界限,都会轻松不少。

当然,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这一切都不是急事。

孩子其实非常聪明非常敏感也非常善于调整自己的。

临走时,女孩主动把小玩具送回到盒子里,玩过的茶具也主动收拾好放回原处。可见其内在的秩序蛮好。

这很难得。

 

 

关于儿童故事班的补充说明:小班招生对象是3到6岁的孩子,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初期到一个陌生场所时,与老师之间尚未建立信任关系,对新的环境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建议家长同期参与先前的课程。

但这种同期参与,又对家长是个考量:如何能做到只是一个陪伴者、观察者,照顾者,而不是掌控批评者?

曾经以为这只是家长的事,其实不然。作为老师,首先接纳了孩子的一切表现,家长也就会跟着轻松很多。走进课堂的家长,多少都对老师有一份期待与信任。如果家长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孩子这样没问题,没事,一切都OK,家长的焦虑也会减少很多。

是的,老师自己先定下来。

 

家庭教育的互动中,也同样吧!

 

 

 

(三)作为家长的反思

上午的写作班上,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学员之一。这对孩子来说,有些难于调整状态——他面对的,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母亲,还是要照顾包括他在内的所有的孩子?

易出现的情况,是孩子对这种场合下的母亲会有更多期待,而母亲也容易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

譬如我,就觉察到在自己孩子发生“不规范行为”或是“挑恤”时,很容易生起怒火。倘是其他孩子呢?没啥好火的,孩子嘛,顺势引导好了。

这背后,还是隐隐有些来自于一个母亲的“掌控”意识。

放下它。

好吧,平和待之。我也轻松,他也轻松。

是的,上文中,那个中途跑到小房间里躲起来的R,就是我的孩子。

写到这里时,已经不觉得他是我的孩子了。

继续保持这感觉。但不减少一分责任呵。减少的,消除的,只是掌控,是批判,等等。

 

感恩今天所有来此的孩子与家长!感恩一切的发生!感恩赐予孩子们灵感的伟大力量!

祝福阅读此文的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