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中提要:“他幼年的遭遇,是受尽了冷淡和漠视的,生活在阴森的气氛当中,从家庭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有一个时期,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梅家老宅,祖父梅巧玲是与谭鑫培并列“同光十三绝”的旦角演员,因体态圆胖、表演活泼而被慈禧太后戏称为“胖巧玲”。尽管梅巧玲曾担任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班主,是梨园里著名的老行尊,但在梅兰芳出世时,梅家已经家道中落。梅兰芳3岁时,唱青衣花旦的父亲又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在戏班当琴师的伯父梅雨田肩上。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中一片混乱,戏班停业,梅雨田靠修理手表为生,渐渐坐吃山空,不得不卖掉老宅,搬到百顺胡同的一座小院居住。
自从失去父亲,梅兰芳和母亲就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儿寡母”,尽管终其一生,梅兰芳从未对童年的辛酸有过半点埋怨,但他的姑姑、著名旦角演员秦稚芬的妻子秦老太太却曾在回忆中透露过梅兰芳当年的窘境:“先父死后,就是我大哥大嫂(指梅雨田夫妇)管家。……畹华(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华,“梅兰芳”是艺名。)在名义上是兼祧两房,骨子里的滋味可并不好受。……他幼年的遭遇,是受尽了冷淡和漠视的,生活在阴森的气氛当中,从家庭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有一个时期,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
生于梨园世家,且家境贫困,学习唱戏几乎成了梅兰芳惟一的选择。但即便是在这条路上,他也曾遭遇过命运的捉弄。
梅兰芳幼年相貌十分平常:小圆脸,两只眼睛眼皮总是下垂,还常常迎风流泪,眼神因而不能外露——这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是致命伤;见了人,又总是怯生生的,不爱说话。秦老太太曾为童年梅兰芳下过八字评语:“言不出众,貌不惊人!”8岁时,家里为他请了老师教戏,四句唱腔,梅兰芳学了多遍也唱不上来,老师一气之下,只说了句:“祖师爷没赏你饭吃”,就一去不复返。
这一句话,几乎断送了梅兰芳的希望。如不是另一位旦角演员吴菱仙及时伸出援手,梨园从此就没有“梅兰芳”。
吴菱仙是梅巧玲之后四喜班班主时小福的弟子,著名的“醉八仙”之一,为梅兰芳启蒙授课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曾在四喜班与梅巧玲共事多年,常把后者的遗闻轶事讲给梅兰芳听:“你祖父待本班里的人实在太好。逢年逢节,要据每个人的生活情形,随时加以适当的照顾。我有一次家里遭到意外的事,让他知道了,他远远地扔过一个小纸团儿,口里说着:‘菱仙,给你槟榔吃!’等我接到手里,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张银票。”
因为梅巧玲的情谊,吴菱仙对待梅兰芳格外同情尽力。在同一批弟子中,梅兰芳学戏最晚,但上台却最早,因为吴菱仙知道梅家生活窘迫,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吴菱仙教戏时,虽然手里也拿着长形的木质戒方,但从不用来打学生,有时学生困倦懈怠了,他总是用戒方轻轻推一下,待对方精神起来,就继续教习。当时的梨园,打骂徒弟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心里别扭,师父就可以拿徒弟出气。梅巧玲就曾被师父用硬木板子打手心,把手掌上的纹路都打平了。
梅兰芳晚年在自己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道:“我能够有这一点成就,还是靠了先祖一生疏财仗义、忠厚待人。吴先生对我的一番热忱,就是因为他和先祖的感情好,追念故人,才对我另眼看待。”
1907年,14岁的梅兰芳正式进入“喜连成班”,登台唱戏。“我记得第一次出台,拿到很微薄的点心钱,回家来双手捧给我的母亲。我们母子俩都兴奋极了。我母亲的意思,好像是说这个儿子已经能够赚钱了。我那时才是十四岁的孩子,觉得不管赚多少我总能够带钱回来给她使用。在一个孩子的心理上,是够多么值得安慰的一件事!可怜的是转过年来的七月十八日,她就撇下了我这个孤儿,病死在那个简陋的房子里了。”
起初的几年,梅兰芳白天唱戏,晚上学戏,他又陆续拜了几位师父,学习多种唱腔和角色。渐渐的,他的戏份从配角变成了主角,又从前轴挪到了中轴,从中轴挪到大轴,终于在19岁那年,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梅兰芳”三个字,自此,成为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的梅家老宅,祖父梅巧玲是与谭鑫培并列“同光十三绝”的旦角演员,因体态圆胖、表演活泼而被慈禧太后戏称为“胖巧玲”。尽管梅巧玲曾担任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班主,是梨园里著名的老行尊,但在梅兰芳出世时,梅家已经家道中落。梅兰芳3岁时,唱青衣花旦的父亲又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在戏班当琴师的伯父梅雨田肩上。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中一片混乱,戏班停业,梅雨田靠修理手表为生,渐渐坐吃山空,不得不卖掉老宅,搬到百顺胡同的一座小院居住。
自从失去父亲,梅兰芳和母亲就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儿寡母”,尽管终其一生,梅兰芳从未对童年的辛酸有过半点埋怨,但他的姑姑、著名旦角演员秦稚芬的妻子秦老太太却曾在回忆中透露过梅兰芳当年的窘境:“先父死后,就是我大哥大嫂(指梅雨田夫妇)管家。……畹华(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华,“梅兰芳”是艺名。)在名义上是兼祧两房,骨子里的滋味可并不好受。……他幼年的遭遇,是受尽了冷淡和漠视的,生活在阴森的气氛当中,从家庭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有一个时期,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
生于梨园世家,且家境贫困,学习唱戏几乎成了梅兰芳惟一的选择。但即便是在这条路上,他也曾遭遇过命运的捉弄。
梅兰芳幼年相貌十分平常:小圆脸,两只眼睛眼皮总是下垂,还常常迎风流泪,眼神因而不能外露——这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是致命伤;见了人,又总是怯生生的,不爱说话。秦老太太曾为童年梅兰芳下过八字评语:“言不出众,貌不惊人!”8岁时,家里为他请了老师教戏,四句唱腔,梅兰芳学了多遍也唱不上来,老师一气之下,只说了句:“祖师爷没赏你饭吃”,就一去不复返。
这一句话,几乎断送了梅兰芳的希望。如不是另一位旦角演员吴菱仙及时伸出援手,梨园从此就没有“梅兰芳”。
吴菱仙是梅巧玲之后四喜班班主时小福的弟子,著名的“醉八仙”之一,为梅兰芳启蒙授课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曾在四喜班与梅巧玲共事多年,常把后者的遗闻轶事讲给梅兰芳听:“你祖父待本班里的人实在太好。逢年逢节,要据每个人的生活情形,随时加以适当的照顾。我有一次家里遭到意外的事,让他知道了,他远远地扔过一个小纸团儿,口里说着:‘菱仙,给你槟榔吃!’等我接到手里,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张银票。”
因为梅巧玲的情谊,吴菱仙对待梅兰芳格外同情尽力。在同一批弟子中,梅兰芳学戏最晚,但上台却最早,因为吴菱仙知道梅家生活窘迫,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吴菱仙教戏时,虽然手里也拿着长形的木质戒方,但从不用来打学生,有时学生困倦懈怠了,他总是用戒方轻轻推一下,待对方精神起来,就继续教习。当时的梨园,打骂徒弟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心里别扭,师父就可以拿徒弟出气。梅巧玲就曾被师父用硬木板子打手心,把手掌上的纹路都打平了。
梅兰芳晚年在自己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道:“我能够有这一点成就,还是靠了先祖一生疏财仗义、忠厚待人。吴先生对我的一番热忱,就是因为他和先祖的感情好,追念故人,才对我另眼看待。”
1907年,14岁的梅兰芳正式进入“喜连成班”,登台唱戏。“我记得第一次出台,拿到很微薄的点心钱,回家来双手捧给我的母亲。我们母子俩都兴奋极了。我母亲的意思,好像是说这个儿子已经能够赚钱了。我那时才是十四岁的孩子,觉得不管赚多少我总能够带钱回来给她使用。在一个孩子的心理上,是够多么值得安慰的一件事!可怜的是转过年来的七月十八日,她就撇下了我这个孤儿,病死在那个简陋的房子里了。”
起初的几年,梅兰芳白天唱戏,晚上学戏,他又陆续拜了几位师父,学习多种唱腔和角色。渐渐的,他的戏份从配角变成了主角,又从前轴挪到了中轴,从中轴挪到大轴,终于在19岁那年,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梅兰芳”三个字,自此,成为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前一篇:瘦身
后一篇:百年中国第一明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