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第一明星(四)
(2008-09-23 13:47:14)| 标签: 杂谈 | 
			文中提要:“在梅兰芳身边,类似齐先生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他们从各个方面启发梅,为他及时登上中国京剧的最高峰,确实祈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较高层次文人组成的智囊团,的确在中国京剧史上是空前的。智囊团的阵容之强之高,都让其他流派相形见绌。”
智囊团
《汾河湾》的创新,不仅仅是梅兰芳一人之功,其后另有高人——齐如山。
齐如山出身于河北望族,父亲是晚清翰林。青少年时代,齐如山出国留学,周游欧洲,他精通多国语言,接触了许多先进的文化制度,思想激进,热爱创新。他与哥哥齐竺山开设了法国第一家中餐馆“中华饭店”。齐如山回国后,支持革命,自掏腰包成立了革命组织“义兴局”,策划刺杀了企图恢复清朝统治的宗社党魁良弼。
在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原型就是齐如山。为了揣摩角色,孙红雷通读了 《齐如山全集》,他感叹道:“这是一个具有极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革命如此,看戏也是如此。也确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辅佐梅兰芳、将京剧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年代。”
中年以后,齐如山的兴趣转入文化研究领域,机缘巧合之下,他被朋友硬拖进了戏园子,观看了梅兰芳的《汾河湾》。当时,梅兰芳还在按照老规矩,扮演一动不动的柳迎春。齐如山看了虽觉得不满,但也认为梅兰芳嗓音好、相貌好、身段好,具有极大的潜力。
在当时的中国,京剧艺人的社会地位极低,人们一方面喜欢他们的演出,一方面又觉得与他们来往有失身份,在上层社会,这道身份的藩篱尤其严格。1926年,已经退位15年的溥仪因为听说瑞典王储夫妇曾经到梅兰芳家中做客,就拒绝与王储会面。即便是开通先进如齐如山,也不敢轻易触碰这层禁忌,那天晚上,他悄悄离开了戏园,却在第二天为梅兰芳寄去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
他在信中写道:一个苦等丈夫18年的女人,在听到有人称自己是她丈夫、并述说回忆的时候,怎么可能一动不动地睡觉?她难道不该在门内细听,并做出种种反应吗?十几天以后,当齐如山再次观看《汾河湾》时,梅兰芳已经做出了改革。
此后,齐如山又陆续看了一百多场梅兰芳的戏,给梅兰芳写了一百多封长信,才决定与梅兰芳见面。为此,他还特地到梅宅“视察”了一圈,确定梅兰芳人品正派、资质优异,才正式成为了梅兰芳的挚友,为梅剧艺术出谋划策,一干就是十几年。
徐城北先生评价道:“在梅兰芳身边,类似齐先生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他们从各个方面启发梅,为他及时登上中国京剧的最高峰,确实祈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较高层次文人组成的智囊团,的确在中国京剧史上是空前的。智囊团的阵容之强之高,都让其他流派相形见绌。”
梅兰芳一生除精心打磨旧戏之外,也开创了不少新剧目,著名的《嫦娥奔月》和《天女散花》就出自齐如山的手笔。在排练舞姿时,齐如山也会穿上戏装,一招一式地“与梅共舞”;而梅兰芳的另一位智囊、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舒石父先生则手拿别针,发现梅的衣服哪里太宽或者太长,就走过去别上记号,以供裁缝修改。
银行家冯幼伟在梅兰芳14岁时便已与他相识,他发现:梅兰芳在台上聪明伶俐,但下了台却对家计理财束手无策,因而戏称他为“傻大”。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演出《穆柯寨》,冯幼伟等几个朋友特地从北京赶去看他。平时专唱青衣的梅兰芳穿上穆桂英的战袍,被沉重的靠旗压得不时弯腰曲背,虽然台下的观众喝彩不断,但老朋友们却一眼看出了这个缺点。他们在散场后找到梅兰芳,约定第二次再演时,他们会坐在正中的包厢里,一看见梅低头,就轻轻拍掌为号,暗中提醒他的注意。
几十年后,梅兰芳在回忆录中写道:“第二次贴演《穆柯寨》,我在台上果然又犯了这个老毛病。我听到对面包厢里的拍掌声,知道这并不是观众看得满意的表示,而是几位评判员发出来的信号。我立刻把头抬了起来。这一出戏唱到完,一直接到过三五次这样的暗示。在他们两边的看客,还以为他们是看得高兴,所以手舞足蹈地有点得意忘形哩。其实是穆桂英特地请来治病的大夫,在那里对症下药呢。”
1929年底,梅兰芳在访美前夕遭遇财政危机,也是冯幼伟等人发动银行界的力量,为梅兰芳筹足资金,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京剧带到西方的艺术家。
对此,徐城北在《梅兰芳十九章》中写道:“近年,有一种对四大名旦各自的观众群的分析,其中是说梅兰芳拥有了银行界与知识界这两大群体。我以为这就为梅兰芳的奋起,提供了一个很符合时代发展的物质基础。……梅兰芳首先是抓住了时代最有前途的两部分人,所以说他的发达不是偶然的。”
							
		
						
		
		
		
		
		智囊团
《汾河湾》的创新,不仅仅是梅兰芳一人之功,其后另有高人——齐如山。
齐如山出身于河北望族,父亲是晚清翰林。青少年时代,齐如山出国留学,周游欧洲,他精通多国语言,接触了许多先进的文化制度,思想激进,热爱创新。他与哥哥齐竺山开设了法国第一家中餐馆“中华饭店”。齐如山回国后,支持革命,自掏腰包成立了革命组织“义兴局”,策划刺杀了企图恢复清朝统治的宗社党魁良弼。
在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原型就是齐如山。为了揣摩角色,孙红雷通读了 《齐如山全集》,他感叹道:“这是一个具有极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极致。革命如此,看戏也是如此。也确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辅佐梅兰芳、将京剧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华年代。”
中年以后,齐如山的兴趣转入文化研究领域,机缘巧合之下,他被朋友硬拖进了戏园子,观看了梅兰芳的《汾河湾》。当时,梅兰芳还在按照老规矩,扮演一动不动的柳迎春。齐如山看了虽觉得不满,但也认为梅兰芳嗓音好、相貌好、身段好,具有极大的潜力。
在当时的中国,京剧艺人的社会地位极低,人们一方面喜欢他们的演出,一方面又觉得与他们来往有失身份,在上层社会,这道身份的藩篱尤其严格。1926年,已经退位15年的溥仪因为听说瑞典王储夫妇曾经到梅兰芳家中做客,就拒绝与王储会面。即便是开通先进如齐如山,也不敢轻易触碰这层禁忌,那天晚上,他悄悄离开了戏园,却在第二天为梅兰芳寄去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
他在信中写道:一个苦等丈夫18年的女人,在听到有人称自己是她丈夫、并述说回忆的时候,怎么可能一动不动地睡觉?她难道不该在门内细听,并做出种种反应吗?十几天以后,当齐如山再次观看《汾河湾》时,梅兰芳已经做出了改革。
此后,齐如山又陆续看了一百多场梅兰芳的戏,给梅兰芳写了一百多封长信,才决定与梅兰芳见面。为此,他还特地到梅宅“视察”了一圈,确定梅兰芳人品正派、资质优异,才正式成为了梅兰芳的挚友,为梅剧艺术出谋划策,一干就是十几年。
徐城北先生评价道:“在梅兰芳身边,类似齐先生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他们从各个方面启发梅,为他及时登上中国京剧的最高峰,确实祈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较高层次文人组成的智囊团,的确在中国京剧史上是空前的。智囊团的阵容之强之高,都让其他流派相形见绌。”
梅兰芳一生除精心打磨旧戏之外,也开创了不少新剧目,著名的《嫦娥奔月》和《天女散花》就出自齐如山的手笔。在排练舞姿时,齐如山也会穿上戏装,一招一式地“与梅共舞”;而梅兰芳的另一位智囊、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舒石父先生则手拿别针,发现梅的衣服哪里太宽或者太长,就走过去别上记号,以供裁缝修改。
银行家冯幼伟在梅兰芳14岁时便已与他相识,他发现:梅兰芳在台上聪明伶俐,但下了台却对家计理财束手无策,因而戏称他为“傻大”。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演出《穆柯寨》,冯幼伟等几个朋友特地从北京赶去看他。平时专唱青衣的梅兰芳穿上穆桂英的战袍,被沉重的靠旗压得不时弯腰曲背,虽然台下的观众喝彩不断,但老朋友们却一眼看出了这个缺点。他们在散场后找到梅兰芳,约定第二次再演时,他们会坐在正中的包厢里,一看见梅低头,就轻轻拍掌为号,暗中提醒他的注意。
几十年后,梅兰芳在回忆录中写道:“第二次贴演《穆柯寨》,我在台上果然又犯了这个老毛病。我听到对面包厢里的拍掌声,知道这并不是观众看得满意的表示,而是几位评判员发出来的信号。我立刻把头抬了起来。这一出戏唱到完,一直接到过三五次这样的暗示。在他们两边的看客,还以为他们是看得高兴,所以手舞足蹈地有点得意忘形哩。其实是穆桂英特地请来治病的大夫,在那里对症下药呢。”
1929年底,梅兰芳在访美前夕遭遇财政危机,也是冯幼伟等人发动银行界的力量,为梅兰芳筹足资金,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京剧带到西方的艺术家。
对此,徐城北在《梅兰芳十九章》中写道:“近年,有一种对四大名旦各自的观众群的分析,其中是说梅兰芳拥有了银行界与知识界这两大群体。我以为这就为梅兰芳的奋起,提供了一个很符合时代发展的物质基础。……梅兰芳首先是抓住了时代最有前途的两部分人,所以说他的发达不是偶然的。”
后一篇:化妆包里的经验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