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德林的中国情、中国诗

(2019-11-29 10:23:26)
标签:

文化

     198510月的最后日子里,苏联科学院安葬了Л.艾德林教授Л.Эйдлин1910.5.I - 1985.10.28。他是在刚出访完心爱的中国,不幸因兴奋过度,突发心脏病而离世的。艾德林是从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老一代汉学家、语言学博士、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远东文学组主任,其学术成就被公认为俄苏汉学界第一人。

34年前的1022日,艾德林作为苏联作家协会的成员,经过20年中苏无奈分离之后,终于赢来了重访中国的机会,这是他几乎为之献出一生的国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随同访问的成员中,还有中国人民熟悉的Е.叶甫图申科、В.米哈尔科夫等。他在代表团员中,是唯一了解我们国家和人民,熟悉它语言和文化的著名学者。他曾翻译艾青的诗集,并与作者一直保持着深厚友谊,1958年他们还曾在中国见过面。

我们不难想象,老教授即将与一位整整20年未联系的老朋友相聚,该是怎样欢喜复杂的心情。艾德林写道:“1966年前我曾8次造访中国,和许多著名作家有着十分诚挚的友谊,其中能与中国世界级的大诗人艾青交朋友,真是三生有幸。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他馈送的书籍,书桌后面墙壁上悬挂着他赠予的齐白石画作,卷轴上的题词是:让我们共赏可敬的白石老人画”。艾德林常常回忆1958年到北京时,他们一起散步、一起访友和共进晚餐的情景,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他甚至还梦见诗人热情的圆脸和快乐的眼神。他多么想马上就能用力拍打诗人像岩石般坚挺的双肩……遗憾的是由于身体的原因,最终他未来得及与艾青见上一面……

    记得在198312月举行的第六届苏联文学翻译家国际会议上,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费德林院士曾指出,中国当代诗人艾青、古代诗人白居易、陶渊明等名家的诗篇之所以能博得苏联读者的青睐,完全与艾德林的努力译介分不开。他继承先师阿列克谢耶夫的传统,在翻译领域开拓自己的道路,追求在精准表达原作精神基础上,用最洗练的文字揭示原文中丰富的内涵。他注重“信”和“达”、注重音乐感,不刻意强调韵脚。我们试以白居易的绝句《琴》译文为例:

                   琴(白居易)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艾德林的译作,诗行较长,却能保持等行翻译和形式规整,实在难能可贵。我们回译成汉语:

                  琴(艾德林译)

           我把一床琴置于精美弧形的木桌上。

           尽管坐得很随意,却依然满脸情怀。

           何需刻意用手弹奏?

           清风徐来 – 琴弦自有音调。

艾德林之前的几乎所有译者通常都会把唐诗的诗行译得尽量简短,因为中文词语在俄罗斯人听起来都感到特别特别的简结。问题也就随即产生:汉语方块字明显要比俄语单词的内在含义丰富得多。两种文字内涵容量的巨大差别,往往让俄苏翻译家伤透脑筋。艾德林以自己独到的延长诗行、注重节奏感、淡化押韵等方法落笔,明显见效。这是艾德林翻译汉语古诗关乎艺术形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首肯。我们再试举《大林寺桃花》的翻译为例: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艾德林把这首四行絕句在忠实反映原作基础上译成8行,整首诗诗行规整,未见忽长忽短,回译成汉语:

大林寺桃花(艾德林译 )

                  大千世界四月天

                   百花纷纷正凋零,

                  高山古寺一桃树

                  恰逢怒放正当时。

                  春光离去我凄凉

                  没能挽留惆怅生。

                  无论如何没想到

                  春天竟会躲庙宇。

这样的译法确保了中国作者与俄罗斯读者间信息传递与情感沟通的顺畅到位。俄语词汇音节多、句子长,无法逐字逐句翻译,为保俄语韵式押韵,在词语方面必须做合理调整。果戈理曾說:“为了接近原文,有時只能远离原文词汇”正是此意。艾德林以贯通得体的语汇再現原文的意境与情感,既忠实传达了原文的精神,又不拘泥于原文。从本质上说,他是以诗人的眼光与胸怀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以俄罗斯调译中国诗,使原作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承认。

    由艾德林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1975年、1984年、2000年几个版)中,刊有白居易、陶渊明、孟浩然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译者在序言中提供了理解汉语诗词作品的关键,巧妙揭示了中国文学和象形文字在诗歌中的特征:“中国文学传统对人类文明有过,也有着伟大的贡献。象形文字在古诗词中具有相对灵活性的独到之处,即许多词汇可以与它所要表达的概念相对应,这一特点帮助中国诗歌赢得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诗人诗句结束,往往思绪未断,它为阅读者提供了和作者共同创作的特殊空间.”。他认为,翻译中国诗歌看上去似乎比其他任何文字都容易,其实不然。其困难在于,译者必须学会阅读,必须超越译者身份,深入了解千年文化的多层结构,并渗透到原作者的文字和思想中,让古代诗人的灵魂重新生活在译者翻译的文字中。艾德林引用普希金的话:“逐行逐字翻译只会词不达意”,继而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俄罗斯的古代诗人,我们都应让他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为我们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伟大的虚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