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倒计时》的引人入胜在于,热点的特工题材、人质被劫持的贯穿情节。故事引发出政府高层间的对话、轰动的新闻报道、涉及数国的政治阴谋……桩桩件件都在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当飞向罗马的ИЛ-76运输机载有能毁灭全城的炸弹,而且在 3000米以下就会一霎那自动爆炸时,荧幕里外的人们全被镇住。此时,天上、地下的枪战、格斗仿佛一下子变得犹如真实再现,难辨真伪。影片充分调动电影特殊表现手段,准确驾驭蒙太奇节奏结构,所展现的恢宏气势、细腻心理刻画,让人们感到俄罗斯动作片有着自身厚重、扎实的民族特点。
该片由年仅34岁的叶甫根尼·拉夫伦基耶夫创作并导演。他199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管理学专业,随后在莫斯科“剧作家、导演高级培训班”深造三年,1998年毕业。自1997年起,他开始在莫斯科电视中心担任导演,同时还在俄罗斯MTV广告部当过制作人。2001年,他在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影片《欺诈》一举成名后,2002年应俄罗斯“高线制作”电影公司之邀,执导《幻想无害》;2004年完成高成本、大制作电影:《生死倒计时》。
耗资700万美元的影片曾在高加索、莫斯科和罗马三地开机,为求逼真的专业效果,当时动用了8架直升机、2架CY-27战斗歼击机、4架ИЛ-76飞机(一架遭毁)、6辆装甲运输车(一辆遭毁)、15辆УРАЛ卡车(二辆被炸)、4辆特工通讯车、16辆警车(六辆遭毁)、1艘特种部队舰船被150公斤重炸药摧毁。拍摄中采用的全是联邦安全局专利爆炸技术,聘请了1000名特种部队战士参与演出。
不少观众赞赏该片是“俄版007”;少校斯莫林的扮演者颇具布鲁斯.威利斯风采。他无所不能地奔跑在山岗、森林中,现身于下水道、装甲车、直升机里……拯救着这个人类的世界。事实上,制作人当时向导演提议拍摄有关国内外恐怖主义主题影片时,确曾建议“要不亚于好莱坞”。而拉夫伦基耶夫的回答十分干脆:“我无意与好莱坞同行比高下, 只要能拍出真正属于本民族的影片(无论是商业片还是大师片)就心满意足了,无心追风赶时髦”。
《生死倒计时》在故事框架以及场面设计上,尽管存在着某些与好莱坞大同小异的相似套路,但更多的不同在于,主题阐述特别明确、风格体现更为传统:在选材上,它以发生在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别斯兰,现实发生的人质劫持事件为依据。由于人们对这些事件记忆犹新,对影片的特殊兴趣也就不难保证;在内容上,它不仅是娱悦身心的动作片,还有着非常严肃的世界反恐主题。它是根据特种部队军官阿列克谢.加尔金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体现了高水平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表演上,斯莫林与詹姆斯.邦德虽有惊人相似处,但最大区别在于,弗莱明的主角诙谐幽默,他的影片具有明显的讽喻色彩,俄罗斯故事则讲述得更为正经、规范。俄罗斯的英雄不喜欢说笑,影片彰显出的大国气魄和爱国精神,让人心潮起伏、荡气回肠。
影片拍摄得相当平稳、生动,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有情调。斯莫林的上司卡尔波夫是个正言厉色的将军,同时又是极赋同情心的长者。演员将他塑造得非常自然,而不是那种虚假、浅薄的“好人”形象。整个危机处理临时指挥部,没有程式化地演绎成精英人物集聚的司令部,其中的官员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他们有的是“干了再说”的硬汉,有的是才思敏捷的智者……,他们像常人一样沉思、亢奋、争吵、责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影片中的每个人,其中包括车臣人乌马尔,随时随地都在面临选择:要么屈服于突发的现状,要么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名誉,因为已经大难临头,不容犹豫。片中有一个非常天才的抓拍镜头(准确说是情节):刚被马戏场恐怖分子放出的小男孩,发现身旁的装甲运输车猛然发动,痉挛似地抖动了一下,极普通的生活化的镜头,显现出劫匪穷形尽相、无恶不作的张狂,让观众怦然心动、经久难忘……
《生死倒计时》歌颂的是俄罗斯式的硬汉精神,呼唤的是俄罗斯人的大国自信,得到了普京总统的首肯,一度成为2005年俄罗斯票房冠军之作。普京对该片在有限经费条件下,仰仗自身才华能制作出这样高水准影片,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如果真要将该片与好莱坞同类题材片相比,欠缺不在剧本,主要在摄制经费。
《生死倒计时》的成功,与国家定制、联邦安全局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俄罗斯电影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正在复苏。年轻一代电影人迅速崛起。我们欣喜看见,类似与《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样的经典特工题材片,在新生代导演手中已经得到了可喜的延伸和发展。最近,歌颂二战时期苏联特工深入敌后功勋的《星星》,破解1999年莫斯科楼房爆炸之谜的《无法相信》以及涉及国际反恐题材的《美女特工》……等纷纷问世,引起世界影坛不小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