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导演冷眼看奥斯卡

(2004-03-06 10:24:42)
俄导演冷眼看奥斯卡
日期:2004-03-02 作者:杨伟民 来源:文汇报

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冷眼看奥斯卡奖——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 
冷眼看奥斯卡
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奥斯卡是美国学院奖,是他们以本土电影为核心的奖项,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他特别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的民族化道路问题。
俄罗斯最富盛名的电影导演、该国电影协会主席、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席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对奥斯卡奖这样评价:“奥斯卡是美国学院奖,是他们以本土电影为核心的奖项,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他编剧、导演、主演的影片《烈日灼人》曾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曾送奥斯卡参加评选,但米哈尔科夫说,他的影片不是为美国或其他哪个国家而拍,只是为俄罗斯,为张扬俄罗斯精神而拍。
重塑俄罗斯电影的辉煌
米哈尔科夫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了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的民族化道路问题。俄罗斯是个电影大国,在世界电影史上曾写下过不少绚丽篇章。为振兴民族电影,恢复昔日的辉煌,近年来俄罗斯在艺术家创新、商业运作、政府支撑等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米哈尔科夫认为,俄罗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影素材资源,单拿卫国战争来说,就是一个常拍常新的母题。然而,以往的战争片都自觉不自觉地重复渲染单一的爱国主义,观众的审美疲劳由此形成。战争电影的高水平表现,依靠的既不是剧本质量、演员技艺,也不是导演手法,而是对战争状态的特殊看法、观点。问题不在于拍一部别人从未拍过的战争片,要表现的也不只是恐怖的场面,这些东西在美国大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触即发》等中表现得已经够充分了,但如果涉及卫国战争的哲理本质、它的深邃内涵、它的规律,只有靠俄罗斯人自己来挖掘。由于战争在揭示世界奥秘方面,比其他事物来得更尖锐、深刻,本土电影工作者不应该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应打破固有模式,摸准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多出、快出精品。事实上,近两年来,青年导演的脱颖而出靠的正是这样的创新意识和构思。
美国片仍称霸俄电影市场
当下,人们能感到俄罗斯电影新浪潮的涌动,去年一年内,《回归》、《最后一列火车》、《科克杰别里》、《父与子》等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的频频获奖。这些影片大都为低成本的小制作,却享誉全球。他们的成功诀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化运作的试运行。
在2003年以前的4年内,俄罗斯电影总收入增加了5倍。尽管这是所有行业收入增长速度之冠,但所得利润大部分归属于美国大片,国产片的放映率仅占3%。这个状况在去年有了较大改变。为争取国产片的票房收入,俄罗斯影院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装修改造,引进了多机放映技术,安装了现代音响设备,改善了座椅质量……莫斯科的电影之家将计划扩建2000平米,成为包括餐厅、游艺厅在内的综合影城。随着各方面设备向专放美国片影院的靠拢,本土电影的国内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到7%左右。
卫国战争献礼片令人期待
《回归》获威尼斯金狮奖后,普京视察了莫斯科电影集团公司,就限制美国、欧洲大片上映比例问题作了相关指示。米哈尔科夫的哥哥还与普京商讨建立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贷款机制等问题。另外,国家文化部对部分重点片的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措施等仍然保持不变,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米哈尔科夫正在着手拍摄上下两集的《烈日灼人2》,它是明年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献礼片,总投入为1500-2000万美金,国家资助100万美金。这对美国大片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金钱并非万能,美国和俄罗斯,因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审美理念的不同,最能吸引俄罗斯观众的终将是俄罗斯导演。奥斯卡、好莱坞不可能左右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米哈尔科夫的声音充满自信。

日期:2004-03-02 作者:杨伟民 来源:文汇报

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冷眼看奥斯卡奖——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 
冷眼看奥斯卡
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奥斯卡是美国学院奖,是他们以本土电影为核心的奖项,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他特别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的民族化道路问题。
俄罗斯最富盛名的电影导演、该国电影协会主席、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席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对奥斯卡奖这样评价:“奥斯卡是美国学院奖,是他们以本土电影为核心的奖项,美国标准无法取代世界标准。”他编剧、导演、主演的影片《烈日灼人》曾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曾送奥斯卡参加评选,但米哈尔科夫说,他的影片不是为美国或其他哪个国家而拍,只是为俄罗斯,为张扬俄罗斯精神而拍。
重塑俄罗斯电影的辉煌
米哈尔科夫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了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的民族化道路问题。俄罗斯是个电影大国,在世界电影史上曾写下过不少绚丽篇章。为振兴民族电影,恢复昔日的辉煌,近年来俄罗斯在艺术家创新、商业运作、政府支撑等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米哈尔科夫认为,俄罗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影素材资源,单拿卫国战争来说,就是一个常拍常新的母题。然而,以往的战争片都自觉不自觉地重复渲染单一的爱国主义,观众的审美疲劳由此形成。战争电影的高水平表现,依靠的既不是剧本质量、演员技艺,也不是导演手法,而是对战争状态的特殊看法、观点。问题不在于拍一部别人从未拍过的战争片,要表现的也不只是恐怖的场面,这些东西在美国大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触即发》等中表现得已经够充分了,但如果涉及卫国战争的哲理本质、它的深邃内涵、它的规律,只有靠俄罗斯人自己来挖掘。由于战争在揭示世界奥秘方面,比其他事物来得更尖锐、深刻,本土电影工作者不应该放弃这样的好机会,应打破固有模式,摸准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多出、快出精品。事实上,近两年来,青年导演的脱颖而出靠的正是这样的创新意识和构思。
美国片仍称霸俄电影市场
当下,人们能感到俄罗斯电影新浪潮的涌动,去年一年内,《回归》、《最后一列火车》、《科克杰别里》、《父与子》等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的频频获奖。这些影片大都为低成本的小制作,却享誉全球。他们的成功诀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化运作的试运行。
在2003年以前的4年内,俄罗斯电影总收入增加了5倍。尽管这是所有行业收入增长速度之冠,但所得利润大部分归属于美国大片,国产片的放映率仅占3%。这个状况在去年有了较大改变。为争取国产片的票房收入,俄罗斯影院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装修改造,引进了多机放映技术,安装了现代音响设备,改善了座椅质量……莫斯科的电影之家将计划扩建2000平米,成为包括餐厅、游艺厅在内的综合影城。随着各方面设备向专放美国片影院的靠拢,本土电影的国内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到7%左右。
卫国战争献礼片令人期待
《回归》获威尼斯金狮奖后,普京视察了莫斯科电影集团公司,就限制美国、欧洲大片上映比例问题作了相关指示。米哈尔科夫的哥哥还与普京商讨建立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贷款机制等问题。另外,国家文化部对部分重点片的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措施等仍然保持不变,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米哈尔科夫正在着手拍摄上下两集的《烈日灼人2》,它是明年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献礼片,总投入为1500-2000万美金,国家资助100万美金。这对美国大片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金钱并非万能,美国和俄罗斯,因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审美理念的不同,最能吸引俄罗斯观众的终将是俄罗斯导演。奥斯卡、好莱坞不可能左右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米哈尔科夫的声音充满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