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仍健在的众多英国戏剧家中,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在英国戏剧史上,占有较为显赫的位置。瑞典学院把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品特,据说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最佳作品的人”。品特符合他们所标举的“专业才学”与“国际视野”的评判标准。我们在嘉奖辞中可见到这样的肯定:品特“让戏剧的基本元素回归戏剧。这些元素是指:一个划定的封闭空间和无法预测的对话”;品特“洞悉日常生活的危机,为压抑的空间强行找到一个出口”;品特“复兴了话剧创作事业,恢复了剧本写作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评奖委员会还赞赏他在探讨人性价值、推动人权运动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品特的戏剧作品不同于当代某些戏剧家,容易热衷于拼命追求故事情节等内部因素的复杂离奇;过分讲究布景、灯光等外部条件的完美无缺,他的戏常常在简单的布景中拉开帷幕,情节单一、脱俗,台词精到,谨慎。观众听到的是意想不到的戏剧对话,看见的是剥去伪装的舞台形象。整台演出尽力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支配关系,兴奋点始终聚焦在人类思想的沟通问题上。品特关注词语的交流,却又根本不相信词语的作用。他一生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对人的理想、现实和价值观进行思考、作出评价。
品特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东区的哈克尼镇,现年75岁。他是一个犹太后裔裁缝师的独生子,创作生涯长达40余年。品特孩提时代的居住环境很差,那儿是劳苦工人的集聚地。倒塌了的维多利亚式旧楼随处可见,周围的车场、工厂散发着阵阵臭气,肮脏的烟囱,被污染的运河……幼时的杂乱环境在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造成了他对生活、对人际关系的独特视角。我们要想理解、剖析品特作品的艺术精髓,必须抓住“回忆”、“经历”在他生命中的痕迹。
在品特成长的过程中,一是反犹太主义思潮给了他不小影响;二是他饱受战时伦敦大轰炸之苦。他的祖父祖母是来自葡萄牙的犹太人,为了免遭大屠杀的威胁而逃至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9岁的他不得不离开城市,躲至康瓦耳乡村避难。战时的东逃西藏,苦不堪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曾有过3次避难经历,被炸的惶恐一直萦绕于脑际,挥之不去”。直到12岁,家人才将他带回伦敦,进入哈克尼.唐斯中学念书,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了戏剧,在学校舞台上扮演过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麦克白和罗密欧等角色,这段难忘的童年阅历促使他下决心选择“演艺”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18岁时,品特拒绝服兵役,有幸进入英国最具权威的皇家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一年后因感到与自己的艺术理念不符而中途退学。1954年,他用大卫·巴伦艺名,随爱尔兰剧团到英国各地巡回演出,该剧团以演莎士比亚戏闻名全国。
1950年,品特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出版了自己的首部诗集。1956年,品特与女演员维维恩-麦倩特结婚,随后他在伦敦剧院、英国广播公司等处充当跑龙套角色,维持生计。品特作为训练有素的职业演员,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出演过的影片有《巴拿马的裁缝》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等。1970年代之后,品特对导演工作着力渐深,1973年当上了国立皇家剧院的副导演。第一次的婚姻持续至1980年。之后,他与作家兼历史学家安东尼娅-弗拉瑟组建新家庭。
步入晚年后,他的政治立场日趋坚定、鲜明,经常向强权提出大胆抗议,还曾直言不讳地批评过撒切尔、里根等的政治理念和战略思维。在英美攻打伊拉克期间,他出版反战诗集《战争》,公开把美国布什政府比作“纳粹”,把英国首相布莱尔称为“被盅惑的白痴”。
品特2002年身患癌症后,2005年3月郑重宣布不再创作戏剧。他说:“现在我已经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来释放我的能量,过去几年中我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发表过不少政治演讲,今后我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事务上,我认为目前的现实格外令人担忧”。品特是著名的人权运动支持者,在个人网站首页上标有如下字句:“作为一个公民,我必须追问:‘什幺是真理?什幺是谬误?’”品特主张,“进行抗议的惟一方式就是借助思想、智能与团结”。
他自称自己集剧作家、演员、导演、政治活动家于一身,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共创作了32部戏剧、24部电影,另有大量诗歌、散文传世,多部作品入选欧美高校教科书。品特一生荣获许多文学奖,如莎士比亚奖、欧洲文学大奖、莫里哀终身成就奖等,几乎所有欧洲戏剧奖项都曾涉足。他还被14所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品特和贝克特、尤涅斯库、让.日奈等,尽管同属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作品有着许多相似处,如人物缺少个性、丧失“自我”、仅仅是一个戏剧符号;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提供一个表现生存状态的戏剧图景;表现人的茫然和孤独等等,但是他的作品,从立意到情节,另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英语词典上甚至专门增加“品特式”(Pinteresque)新词,意思是指,交际用语总是“模棱两可”,起不了相互沟通作用。你不肯听我,我也听不得你,最后总是:一种误解引发出另一种新误解。这一形容词体现了品特对思想交流上的失败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抱有宽容、同情的心态。品特认为,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和不真实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不一定非得把每件事都得分出正确和谬误,它很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其笔下的人物常常身份不明,言行举止缺乏明显动机。
我们可把品特的创作粗略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段:早期的荒诞戏剧阶段,如《房间》(1957);中期的“威胁喜剧”阶段,如《看守人》(1960)、《归家》(1965)、《情人》(1982)、《背叛》(1978);晚期的风格多样化阶段,如电影改编本《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所列举的这几部,都是代表西方现代派戏剧、电影最高成就的巨著。
早期,品特善于通过荒诞派的表现手段,在主人公简单的日常絮语中,标新立异地揭示隐含在权利争斗、情感冲撞中的是是非非,让观众在不经意中感受跌宕起伏的戏剧矛盾冲突。在“威胁喜剧”的几部戏中,故事情节一般是在完全无辜的境遇下发生,而后才逐渐转化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荒诞状况。观众观看时,往往无法理解剧中人物的表现。
“威胁喜剧”与荒诞戏剧在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上基本一致,只是前者更凸显品特作品所强调的“威胁”特点。这种“威胁”是指个人在被封闭环境中,内心所感受到的种种压抑、阵阵痛苦。它靠“语言沟通”根本无法解脱。品特在暴露现实荒诞性的同时,独辟蹊径地着力于调动“喜剧”因素,以喜剧外观展示现实的可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