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作建房这块石头,能激起多大的浪花?

(2007-01-18 16:01:45)
合作建房这块石头,能激起多大的浪花?
 
前天在网上看到深圳首例个人合作建房即将过户的消息,心头一震。连忙翻出之前的一份帖子《合作建房不是怪物》,加了一个小小的前言,挂了出去,为坚持不懈编造童话的林立人们鼓掌几声。尽管远远不是主流声音,也够不上热门话题,但是在房价飙升、楼市火烧的当下,多少还是有点清凉意味。
 
今天大早,见到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栏目里,也在播报由人民日报刊发的这条新闻,并且附了相关的议论。央视一套和人民日报都是国内重量级媒体,所以,在和同事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都有点儿觉得,合作建房这块石头扔了出来,好像有点动静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中国首举个人合作建房大旗的于凌罡对此发表的看法是,我们不走那样的路,理由大概是,深圳林立人们只是买下了拍卖的住宅,并非正宗血统的“合作自建”,此其一;其二,那宗物业在深圳关外的宝安,位置未免偏僻。总之,对深圳同道的实践与初步成功,没有充分肯定。
 
于凌罡是中国个人合作建房的首倡人物,他当然对此有话事权。尽管一度传闻他曾经被“招安”,而且许久以来在他旗下进行的合作建房事业,动静不大,声响时有时无,但是,今天报纸上引述的说法,毕竟也是一种动静。
 
其实,自有个人合作建房的倡议以来,支持的,反对的,表示怀疑的、鄙夷不屑的、担心有无操作可能的、希望渐成气候的,不一而足。
 
就拿最近来说,身为温州营销协会秘书长的赵智强,作为当地个人合作建房的发起人,很有点踌躇满志,40多天以前,他们已经成功的拿下了全国第一块合作建房的用地,甚至连两年以后,这块土地上将要耸起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的名字也想好了,叫“民心佳园”,字面和谐音的意思,都传达了心中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但是,杭州的自建房发起人王涌宇心情就不怎么样,因为银行接二连三撤出,自建联盟看中了竟拍的土地,但是无法筹款,阮囊羞涩的困境无以得解,眉头和心头还是一个大大的结;
上海方面传来的消息是,自建房联盟正在发起组织过程中,信心满满,但也困难重重;至于成都、西安、南京也多有个人合作建房的热心力量,纷纷尝试从各种渠道介入,寻求低房价的现实之路……
 
这是说的各地情形,冷热有异;上下各方的态度呢,也不是一个脸谱。
 
还是说温州,当地房管局领导就高度质疑,合作建房是否合乎现行相关法规,并且进行严肃的调查;而该市的副市长就正面表示,对于合作建房不打压,看来这不大可能是随口敷衍的官场套话。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本月初和媒体记者见面时,对此的表态是,非常关注,并且希望有关人士多研究相关政策;只是有个要求,媒体不要过分报道。可见态度相当明朗,也有一份谨慎。
 
民间的反应不算十分活跃,哪怕是对低价房期盼殷殷的中低收入阶层,也还总觉得期望未免渺茫,你想,政府倡导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动静是那么的大,实惠的阳光何时照到自己的额头上,还颇难说,更何况,说不定,个人合作自建最后只成为一班相对中产的人们的游戏;
 
作为合作建房的对立面,房地产开发商们对此倒是大多不吱声儿。是本就开明,还是出于谨慎?是由来大度,还是冷眼睥睨?是一种懒得议论,还是一种我自淡定?没有做问卷调查,不好随便测定,当然不宜置评。
 
但是,要而言之,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当前的形势下,这样的几句话还是回避不了——
 
合作建房,是被逼出来的;
合作建房,赞弹不一;
合作建房,前途难卜;
合作建房,任重道远……
 
所以,以深圳林立人为代表的个人合作建房首个成功案例,不管是遭逢同道者于凌罡式的点评,还是其他,都好比是向地产江湖当中投下了一块石头。是平淡如泥的石头,还是魔力在身的石头,是沉没无影的石头,还是疯狂舞蹈的石头?说得清楚么?这块石头,究竟能激起多大的浪花?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各样的眼神儿,在看着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