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夜重读周作人

(2011-06-26 07:51:31)
标签:

周作人

日本

知堂回想录

鲁迅

文化

周作人的文字,读了不少。他最好的文字,当是《知堂回想录》。寻常文字,漫不经心地调出别样滋味。用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这类的用词,是不当的。曾几何时,周作人以文抄公自诩,抄抄讲讲,串串连连,借力发挥,文字本就少绚烂处。到了老年,他的文字功力日深,有老僧雨夜闲谈的格调,不是寻常之辈可以拿捏得当的。

周作人说:“我的诞生是极平凡的。”不过,他的一位亲戚却声称,在周降生前看见了一个白须老人。后来就有传闻,说这个新生子是老僧转世。周作人想来也是认同此说的,五十年后,他写自寿诗的时候,还不忘这个由来已久的典故,他说:“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

《知堂回想录》的末一段,周作人写道:“我是一个庸人,就是极普通的中国人,并不是什么文人学士,只因偶然的关系,活得长了,见闻也就多了些,譬如一个旅人,走了许多路程,经历可以谈谈,有人说‘讲你的故事罢’,也就讲些,也都是平凡的事情和道理。”喜欢周作人的这段话,口气仿佛自家爷爷。爷爷的故事就讲完了,听懂没听懂,会意不会意,爷爷本不在意。

周作人在意什么呢?他在意自己所记录的都是事实,绝对没有“诗化”的部分。这是他在后记中一再申明的。而周作人写文,却喜用麻胡两个字。

看来看去,麻胡原来有糊里糊涂,蒙混过关的意思。周作人之所以过日子麻胡,是因为有人罩着,这人当然是长兄鲁迅。周作人写道:“因为那时候跟鲁迅在一起,无论什么事都由他代办,我用不着自己费心……”这种“麻胡”的生活状况,一直到鲁迅回国才结束。如我一般的人,之所以不敢糊涂度日,确是因为没人罩着。于是便很艳羡周作人的麻胡生活,因为生活自由自在了,文字才会有空灵的气韵。要是没有鲁迅在外替周作人遮风挡雨,周作人的文字哪来这般闲适自如。所以,麻胡意境可遇不可求。

兄弟俩曾意洽融融,他们在日本一起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周作人管翻译起草,鲁迅负责修改誊写,阴冷的冬天,兄弟俩不会感到困乏或是寒冷,而是很有兴趣地说说笑笑。然而,相比鲁迅深夜挑灯的严肃认真,周作人就“麻胡”许多了。他缺少鲁迅那种把译书视为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更多地是出于兴趣,有时就不免消极怠工。这当然惹恼了鲁迅,有一次,鲁迅“忽然愤激起来,挥起他的老拳,在我头上打了几下,便由许季茀(按,即许寿裳)赶来劝开了。”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了名篇《纪念刘和珍君》,文中称赞中国女子干练坚决,有百折不回的气概。周作人也著文《新中国的女子》,指责政府残杀学生的行为。他还写了几幅对联缅怀殉难者,其中一幅是:“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对女性和孩童,周作人有着天然的同情和关爱,他曾明言“平生有所爱,妇人与小儿”,哪怕评述家人都怨恨的祖父的姨太太潘氏,也是一样悲天悯人的态度。

他说:“她的为人说不出有什么好坏,虽然家里的风暴普通总归罪于她,这实在也给予祖母母亲以无限的苦恼,所以大家的怨恨是无怪的。但是由我看来,以平常的妇女处在特殊的环境里,总会有这种的情形,这是多妻的男子的责任,不能全怪被迫做妾的人,以一个普通的女人论,我觉得是并无特别可以非难的地方。”他曾做过三首花牌楼的诗,其中一首讲到潘姨太太,有“中年终下堂,漂泊不知处”句,字里行间,充溢着同情与惋惜。

还有一件遗憾事,是周作人难以释怀的。姑母德姑太太的女儿珠姑,为兄嫂所迫,走投无路嫁一茶食店伙计为妾,后被大妇凌虐,卖入娼寮。民国元年,珠姑特地派人和母族接洽,希望今后能来外婆处走动,被鲁老太太拒绝了。对这件事,周作人替母亲做了如下反思:“摆起道学家的面孔来,主张拒绝,乃是绝不应该的,正是俞理初的所谓虐无告也。回想起这件事,感到绝大的苦痛,不但觉得对不起大姑母,而且平常高谈阔论的反对礼教也都是些废话。”伯兰特·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周作人对他人苦难的同情,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悲悯情怀。

一夜的苦雨,加上一夜的苦茗,能浸泡出好的文字么,我是不信的。说周作人,能谈的还有许多。窗外的雨时断时续,苦雨斋的某个夜晚也便如此吧。

 

2011625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