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园小憩

(2011-01-11 20:32:26)
标签:

文化

年末的几天,忙碌于考试阅卷,连做梦都在批卷,自觉体力消耗殆尽,常有枯竭之感。稍有余暇,我便翻开王元化先生的小书《清园自述》。照以往的阅读速度,200多页的小书,一般两天功夫就能看完,可是先生的这本书,看了整整十天。断断续续看先生的文,于我来说算是小憩,尤其在困顿疲乏时。

先生钟爱清园,晚年不少著作都以清园冠名。如《清园夜读》、《清园论学集》、《清园近思录》、《清园文稿类编》、《清园文存》、《清园书简》、《清园谈戏录》。当然,还有手中的这本《清园自述》。

清园是地点,却不特指某一处,先生将自己所有居所都命名为"清园",先生最早的居所是清华园,那是先生的童年定格之所。那时,先生住南园14号,南园2号住着陈寅恪,17号住着王国维。

童年时代,无疑塑造了先生的人生底色。为了纪念童年生活,先生在编辑《展望》杂志时便开始使用"王清园"的化名。先生说:"童年时代所获取的印象像一粒种子埋藏在儿童的心田,慢慢地发挥它的潜在功能。这些不知不觉的思想熏陶和影响,原本是极其简单粗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的培育下,逐渐地萌动、变化、发展、壮大......"

我在重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特别注意到,《荷塘月色》文字着力点并不在描摹荷塘月色之美,而在由此引发的江南采莲盛旧事,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发挥了强大的修复作用。

追随先生的文字,沿着颐和园的围墙漫步,猛见一道铁门拦住去路。时间已晚,我正想着先生该如何,却见先生奋力爬过那道铁栏围墙。先生时年七十有一,真不知勇气何来?竟也没有扭伤脚、闪到腰,真是惊出一身冷汗。

先生时时需安眠药助睡,而另有一个习惯,却有助兴之功。每次在大学演讲后,先生都会背诵胡适先生的几句话:"生平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先生写饥荒年代的故事。在上海繁华的马路上,出现了逃荒者。一个脸带浮肿的男子当街抢走了别人手中的糕点,塞到口中吃了。

先生写早逝的朋友张中晓。先生坦言,自己性格中有懦弱的成分,却没有辜负朋友。张中晓劄记中"寒衣卖尽"、"晨餐阙如""写于咯血后"等字样刺痛了先生的心,先生发出了对那个时代的诘问:这究竟是命运的播弄?还是天地不仁,必须使他遍历人间的苦难?

这个时候,寒山寺新年的钟声敲了第108响,我敲下这些文字,敲下上一代人对苦难的追问和反思。在这个弃旧迎新的特殊时刻,追问和反思无疑是沉重的,这些沉重也必然带至新年,以及未来的岁月。此刻,记起了食指《相信未来》中的诗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