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冥想者的告别
(2011-01-11 20:28:18)
标签:
史铁生宋体我与地坛新浪博客冤案杂谈 |
史铁生说:生命是一个冤案。
史铁生为自己写好了履历:上学,“文革”,插队,街道工厂,写作,一周三次去透析中心。
人们认识史铁生,多半是因为《我与地坛》。韩少功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即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史铁生写成这一万多字,用了十五年的时间。
在地坛,文字小心藏起的爱情故事,注定是没有结局的。心怀遗憾,又并不完全悲哀。史铁生说:“因为不爱,等于什么也没有。”
史铁生说:爱情是孤独的证明。他甚而对爱进行了哲学上的分析,他说:“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寻找爱情根本是寻找乐园,寻找心灵的自由之地。”
写作成了一种自由的冥想。
他说,文学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一块自由之地,实现一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东西。
他冥想多情多梦的母亲曾拥有过的爱情。他写:“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
最初是爱情,可不仅仅只有爱情。
他冥想那被人淡忘的,给他带来双腿瘫痪苦难的岁月。他看到的现实是:只有蒙冤的往事,却无抚痛的忏悔。他意识到,缺乏忏悔意识,就只好把惨痛的经验归罪给历史,而结果就只能是,怨恨不断地克隆。
他冥想人的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如何应对孤独、痛苦、恐惧三种困境?史铁生回答:“也许我们理解有误,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
是什么让那个最没有悟性、最没有佛性的人,成为一个关注苦难,关注生命体验的思考者和书写者?是苦难本身,还是爱的天性?史铁生回答:“20岁插队回来,坐到轮椅上,就觉得生命对我是一个冤案,这冤案好像还不能翻,然后我想,蒙此冤者大概都会要想些事……我就是这样开始写了。”
一个冥想者,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说:“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
史铁生早就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是徐志摩的一句诗,也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弃生命冤案而去。
王栋生老师迁来新浪,真是好消息。为方便交流,即日起恢复新浪博客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