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三网融合”调查(三)

(2007-11-19 19:23:09)
标签:

it/科技

文/曾会明 吴纯勇//

技术:电信部门的光纤网络更先进?

  

  通过对代县、应县的考察,山西移动“财大气粗”的大手笔令我们唏嘘不已,深深感受到广电与电信在财力方面的差距。但是,对于本文第一节援引的信产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的观点,却无法赞同。

  按照杨培芳先生的观点,广电系统“网络的先进性不够”,因此无法承载三网融合,甚至成为三网融合的障碍,而“电信部门的光纤网络更先进,具备三网融合的基础”。那么,山西移动到底采用了什么“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实现了IP电话、宽带及有线电视的三网融合呢?

  在代县的磨坊堡村,光纤挂杆进村,村支书家院子里的这个铁箱子就是光节点,打开箱门后,看到进来的光缆一共有8芯,其中2芯用于有线电视,2芯用于宽带,另4芯预留备用。听代县的施工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个村子的电话用的是网通的,在其他一些网通光缆没到的村子,用2芯来做IP电话,号码是移动的手机号码。我们也听说有些地方的村里山西移动IP固话和网通电话都有,未实地核实。在同时开展了三网业务的地方,光节点分别分出了同轴电缆、电话双绞线和五类线,分别提供有线电视、电话、宽带上网服务。

  第二张照片很清楚地显示了设备线路结构:2个光缆终端盒,一个接出到有线电视的同轴电缆上,另一个接出宽带IP,再通过光纤收发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接出到五类线上,这根灰色的五类线再将信号输入到交换机,从交换机连出的黑色五类线连接到设在村支书家中那所谓的“网络文化站”的电脑上。

  就有线电视这部分而言,这就是标准的HFC光纤电缆混合网。

  在朔州应县,我们参观了其有线电视前端机房。与山西移动合作的有线电视业务,前端信号用的一主一备两台1550nm的光发机,这也是有线电视网络前端常用的设备。(见图,两个标签做了放大处理,文字为:移动村村通CATV工程)

  从技术上讲,无论是广电网,还是电信网,在干线网的传输技术方面都是光信号,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主要的差别在于接入网。而“从技术上讲”比广电“更先进”的网络,采用的是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实在是一个悖论。

  本文无意对山西移动此举进行评判甚至否定,只希望客观地反映调研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进行分析。

  1、必须承认电信部门在资金实力、网络规模、双向化、运营能力等方面比广电要强许多,广电网络的双向改造率还仅在20%左右,但在技术上却非如此,反而是广电的入户同轴更具备带宽优势,除非整个电信都能够像山西移动这样光纤到村甚至光纤入户;

  2、山西一地的情况对全国而言也不具有普遍性,有些地方的有线网络也已经光纤到村;

  3、山西的所谓“三网融合”,三网业务同在一根光缆传输,光纤到村之后再分出三个网来,从某种意义而言并未真正实现三网融合,接入网其实还是三个,融合的只是在干线上,只是网络资产的拥有主体;

  4、更彻底的融合应该是一根线入户同时提供三网业务,在农村无所谓,在城市要想重新钻孔布线入户难度是相当大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不必说具备750M、860M带宽的有线网络在技术上比电信更具优势,至少不是相反。

  因此,拿山西“三网融合”来“说事儿”并不恰当,有借机从技术这个根儿上彻底否定掉广电网络在未来三网融合中位置的嫌疑。的确,广电与电信相比,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及人的问题。广电即便有这样的资金,也未必有这样的魄力做到光纤到村,拓展农村用户;即便网铺下去了,也未必能够做好营销、宣传、服务,在短期内发展起数万用户起来。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从技术上去否定掉广电网络,这是根本性的否定,因为它涉及的不是广电在三网融合上做得好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的问题。

  

招数:农村信息化

  

  山西移动的主营业务无疑是手机通信业务,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山西铺设超过网通一倍多的光缆网络,并开展三网业务,除了“村村通电话”的电信普遍服务义务这块招牌之外,高举“农村信息化”的大旗是其重要的招数。

  目前,山西移动在已经建立农村网络文化站2.5万个,遍及全省各个村子。开展了“山西移动百万农民科普培训”活动,提出的口号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此外,还通过移动的短信平台,开展了“农信通”增值服务,提供饲养、种植等方面的农业信息。

  在应县金城镇预防接种门诊部,我们参观了山西移动为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架设在互联网网站上,为县级各卫生院、村级各卫生所分别提供了不同的管理界面,非常方便地实现了新生儿统计、预防接种情况记录以及药品的登记管理等功能。同时,山西移动为每一个卫生院/所提供了光纤接入。虽然说这样的系统其实只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管理的互联网网站,与接入谁的网络并无关联,但山西移动通过类似这样的一系列举措,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当地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认可甚至支持其在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方面的业务拓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应县金城镇的龙泉村,被誉为“中国胡萝卜第一村”,也是“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示范村”。我们了解到,该村共有722户,2810多人,山西移动发展的有线电视用户有400多户。据介绍,龙泉村原来虽然也种胡萝卜,但主要的作物还是玉米。2003年,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银到县城一位朋友家时,偶然从网上看到了一条胡萝卜种子信息,经联系很快就引进了两个新品种,当年村里种胡萝卜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实现了大丰收。但是销路依然没有打通,尽管刘建银等村干部带领村民到县城既发传单又是搞展销,终究龙泉村2000多亩胡萝卜大多数还是烂在了地里。“有产量、没销量,还是信息化不够。”刘建银介绍说,后来他创办了龙泉村网站,并与山西移动合作,使龙泉村的胡萝卜远销国内外。“今年,年收入达5万元的就有200多户。”刘建银兴奋地说。

  我们参观了龙泉村的网络文化站,共有十二台电脑和一台管理主机,这些电脑设备由山西移动提供,每台电脑每月向山西移动支付100元,这笔费用包括了设备的维护费及带宽的使用费。墙上张贴的“服务项目”显示,文化站每周提供不少于10个小时的公益上网时间(不含网络游戏、网络电影),还提供其他五项有偿的上网服务。当时,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电脑上,都是一些年轻人在玩网络游戏。

  “年轻人都是先从玩游戏学会用电脑的,也是在培养用电脑和上网的习惯吧。”刘建银对此笑着说,“现在,村子里已经有一些村民家里装了宽带。”据了解,该村通过网通、移动接入宽带的用户各半,两家的宽带资费都是420元/年。

  在晋中的榆社县,当地政府把山西移动推出的电话、网络文化站及有线电视服务称为“新三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据了解,榆社县目前的网通电话用户2.8万户,山西移动的电话用户1.8万户,山西移动于2006年11月与榆社合作,先后投资了6000万开展“新三通”业务。据未经核实的信息,移动公司开展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月费仅为6元。

  借着农村网络文化站的建设,山西移动在全省已经“顺便”发展了12万的宽带接入家庭用户。

  当然,有的村子还没人上网,农村网络文化站还只是像忻州代县磨坊堡村那样,送给村支书的电脑更像是一个“公关礼物”,很少开机使用。我们也看到了当地媒体有报道,称“有些网络文化站成了黑网吧”。我们无意就此去做揭短之议,更希望业界去深入琢磨一下人家这个事情是怎么玩儿成的,就像河南网通虽然没有IPTV的牌照,但已然发展了20万的IPTV用户。

  

算账:多长时间能够收回成本?

  

  接下来,让我们来给山西移动粗略算一下账。

  投入方面,按温晋伟的说法,网络建设以及相关设备投入已经有30多亿;而且,山西全省共有11个地市、96个县,全省共有1600多名维护及业务人员,每年仅人工费用就要2个亿左右,还没算上电费之类。(按这个说法,每人月平均工资有1万多,这个先不去细究,也许是口误。)山西移动采取了服务外包的形式,联合社会其他力量共同运营这张网,这些维护人员主要分布在各个乡村,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发展新用户、维护网络、代收费等。

  收入方面,山西移动所主推的IP电话有10元/月、15元/月、25元/月等几档套餐,目前,平均的APRU值为16元;在农村网络文化站业务方面,山西移动则根据各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收与不收”的尺度;在通村宽带业务方面,资费为400元/年,带宽速率在230~250kp/s;有线电视用户计划发展达到10万户左右。

  根据目前的各类用户数量以及上述的收费标准,山西移动今年在此项业务的收入仅为1个亿左右,尚不够一年的运维成本。不过上述的投入产出费用与实际情况相比是否存在“虚高虚低”,我们不得而知,其各类用户的未来增长情况也值得继续关注。

  至于回收期,温晋伟认为“差不多要20年。要是很好算账的话,网通、电信、联通甚至广电,早就来做这块市场了。”至于山西移动为什么要来做,温晋伟说,“很简单,中国移动是电信领域的老大,它的收入是其他几家电信运营商的收入总和,在山西也差不多是这样。我们的钱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正是中国移动提出‘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口号的原因。”

  凭心而论,这一解释不失巧妙也不无道理,山西移动此举的确为“村村通电话”的电信普遍服务、为农村信息化以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享受到有线电视的服务做出了贡献。但山西某市网通公司一高层的分析也值得一听,山西移动一是为了消化利润,二是为了培养农村市场,争夺未来的发展空间。

  网通对山西移动的“越界”之举只有暗自运气,更何况广电?

 

===============================

(本文刊载于《广播电视信息》杂志10月上半月刊,相关照片没在手里暂缺,其中部分文字已在此前的博文《广电网络不具备三网融合的基础?》中提及,为保留本文的完整性,本文并未作删节处理,待续)


http://img.users.51.la/1574991.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