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秋冬进补”看基于想像的中医理论

(2009-10-14 18:23:08)
标签:

秋冬进补

东亚病夫

中医

想像

杂谈

分类: 杂文

由“秋冬进补”看基于想像的中医理论

李钟琴

 

秋天来了,按照中医“秋冬进补”的理论,许多人又要忙于进补了。不过凡事就怕细琢磨,这“秋冬进补”合理吗?

 

《内经·素问》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作物生产的规律,把人等同于植物,道理何在呢?

 

就算动物与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致,这所谓“秋冬进补”也经不起推敲啊。给植物施肥,一般在春末开始,夏天多施,进入秋天后,就应该停止施肥了。在生命体延缓或停止生长的季节,却大量施肥,非把它“烧”死不可!

 

看动物,“秋冬进补”似乎也不那么合理。我养的两个小乌龟,秋天吃得越来越少,到冬天就不进食了。人在夏天,出汗多,消耗大,似乎更应该“进补”才对。

 

其实无论是中医所提倡的“秋冬进补”,还是笔者提出的“春夏进补”,都是臆想的产物,靠不住的。中医理论,一部分靠经验,一部分则靠想像。

 

想像有个特点,即虽然比较虚幻,但一定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既难以证实,又难以证伪。大家一听,往往觉得是那么回事。你要不信,也难以证其伪。

 

我当年读《中医基础理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像力。譬如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令人有“钻之弥深”之感。什么肝木济心火、心火温脾土、脾土助肺金、肺金养肾水、肾水滋肝木……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然,说得太玄乎了,未免令人云里雾里,还得掺上一些浅显易懂的大实话,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让你不能不认可。至于什么是“寒热虚实”,那就又需要往“玄之又玄”上扯才能说“明白”了。

 

中医有句经典之言:“医者意也。”这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就如同“科学发展”在当今官样文章中一样随处可见。“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可意会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想像。因此说,中医理论,就是基于想像的理论。

 

中医药典,无论是《神农本草经》还是《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药性药理的记载,仍是一部分靠经验,一部分靠想像。《本草纲目》的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举了不少了,不赘。在此举两个《内经》的例子。

 

《黄帝内经》主要是讲中医理论的著作,但也记载了13个药方(即“内经十三方”),其中治疗失眠的“半夏汤”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为什么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而且还得“扬之万遍”呢?这就要靠医家的想像了。

 

用来治疗消化不良的“鸡矢醴”方,也很搞笑。“鸡矢”就是“鸡屎”,“醴”的意思是美酒。用鸡屎泡酒喝,今人的想像力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了吧?

 

我之所以引用《内经》的例子,是因为有人认为《内经》是不可质疑的金科玉律。科学是不怕质疑的。不能质疑的,那是神学!

 

不仅医者善于想像,患者也善于想像。患者总想像世间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神医,最好是须发皆白,仙风道骨(人们想像中的“老中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遇到庸医,只能自认倒楣,认为不是中医本身有问题,而是没遇到“高人”。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了想像力超丰富的金庸先生。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高手,大概早就存在于武术爱好者的想像中,只是没有金庸先生写出来的那样精彩、神奇。如果金庸先生不写小说,改行“悬壶济世”,凭着其丰富的想像,也一定会成为一代神医。

 

不过话说回来,靠想像搞文学艺术创作是可以的;靠想像来治病救人,就很恐怖了,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岂不殆哉!

 

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在现代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到了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40岁左右。我们都知道“东亚病夫”一说,大家往往误以为那是西方人讽刺清政府落后无能的,其实这与清政府无关。这个词最初出现在民国时期,是用来讽刺中国人体质孱弱的。1936年,在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140余人的庞大代表团,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结果除了一个跳高项目只进入复赛外,其余在初赛时就全被淘汰。新加坡一家报纸因此刊发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漫画:在五环旗下,一群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猥琐麻木的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

 

由此回到中国人颇为重视的“进补”话题上。如果中医在“养生”方面独具优势的话,也不至于两千年间将中国人都补成“东亚病夫”啊!古人六十称大寿,七十古来稀,亦可说明中医之水平。

 

今天单位组织查体,我去抽完血,遇到一位迷信中医的同事,就开玩笑说:“为什么不让中医来查体呢?把把脉就行,免得这么麻烦!”回来后想到“秋冬进补”问题,便忍不住写下这篇可能又令“中医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