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怎么成了泼向特立独行者的污水?
(2009-06-25 15:20:03)
标签:
郑渊洁退出作协炒作杂谈 |
分类: 杂文 |
“炒作”,怎么成了泼向特立独行者的污水?
李钟琴
正当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的消息引发舆论争议之际,“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宣布退出北京作协。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想到,一定会有人出来指责郑渊洁先生意在“炒作”、“作秀”。因为一年前我就遇到过这类指责。果不其然,上网一搜,就发现了诸如《郑渊洁“退出作协”是过气作家的自我炒作!》、《文化炒作为啥越来越流行——谈谈郑渊洁的自我炒作》、《郑渊洁退出作协是个人折腾》之类的文章。
“炒作”一词,仿佛成了一盆污水,只要发现特立独行者,就可以朝他泼上去。那么,我倒想问一句:即使是“炒作”,“炒作”有何罪?
炒作,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意在扩大社会影响。无论政治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商人,都需要炒作。越是在自由的社会,越离不开炒作。该不该炒作,要看其对社会进步有无益处、对道德建设有无益处。
郑渊洁先生退出作协,我表示支持!正如郑渊洁先生所言,作协“办事机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素质和品质今不如昔”,已经不再是一个为作家服务的机构。依我看,一个由“鬼词作家”把持着的作协,一个滥竽充数的作协,一个日益官僚化的作协,已经失去了对作家的吸引力,也难以发挥为作家服务、保护作家正当权益的作用。在作家遇到危难的时候,在作家遇到打压的时候,哪个作协出来为作家仗义执言过?这样的团体,退出也罢!
“炒作论”者说了:退出作协,屁大的事,悄悄退出就行了,满世界叫喊什么?这不是借题炒作是什么?
我认为,既然退出作协还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说明这事还真有喊一喊的必要。
一者,公开宣布退出,意在表明严正、决绝的态度。既然要表示不满,表示抗议,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公开,为什么要偷偷摸摸?不敢声张,作懦夫态,这算什么?
二者,退出者无论是针对人,还是针对事,说明作协的体制出现了大问题。宣布退出,还意在“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我想,与其批评退出者,不如多想想为什么作协对作家失去了吸引力。
三者,退出作协之所以还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说明敢于公开退出的人还太少太少!我倒是认为,面对丑恶,面对不平,能够拍案而起,向落后体制叫板,这样的作家越多,作家这个群体才越有希望。
至于退出者有无“炒作”的动机,这不重要。易中天先生近日发表《我就是“别有用心”》一文,提出“批评三不问”的原则,其中第一个,就是“不问动机”。我同意他的这个观点。譬如,一个男士救起一名落水美女,有人便上前质问:“这么多人在场,就你下水,显得你能?是不是成心炒作?是不是意在作秀?”“你救她,是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不看结果和后果,动辄质问别人的“动机”,这样的质问可以有,但未免显得有点无聊、有点狭隘、有点卑琐、有点阴暗。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信息时代,凡是特立独行者,都可以视之为“炒作”。不是说对退出作协者不能批评,而是说批评者首先要分清良莠。将“炒作”当成污水乱泼,说明批评者眼界卑下,昧于大义,恐怕作协的“鬼词”作家们正掩口胡卢而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