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报刊征订时,纸媒出路今何在?
(2008-10-12 16:22: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又到报刊征订时,纸媒出路今何在?
李钟琴
又到报纸发行时节,作为一名报人,沉重的订报任务压力使我深深地感到:报纸的没落与消亡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我认为,在20年之内,半数报纸将在媒体市场上惨遭淘汰,每个地区有一份报纸幸存,就不错了。
报人们都知道,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认为:“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而根据目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媒体市场的选择来看,报纸似乎坚持不到2044年。
有人说报纸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是,不论这商品如何“特殊”,它总是一种商品。一种商品有没有前途,关键看人们是不是需要。如果说五十岁以上的人还对纸质媒体恋恋不舍的话,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特别是80、90后,他们对电脑和网络情有独衷,他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阅读新闻、了解信息、交流意见,谁还看时效性差、内容有限、成本较高的报纸呢?他们甚至连电视也不怎么看了。等现在的四老五十人员退休之后(大约需要20年),社会上最具有购买力的人群已经不是报纸的消费者了,报纸广告又做给谁看呢?报纸广告宣传效果不佳,谁还在报纸上投入广告呢?没了广告支持,报纸将何以为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一些行业消失,这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曾几何时,寻呼机红火没两年,便惨遭淘汰;数码相机一问世,胶片相机便基本上被判了死刑,胶卷生产厂商也不得不另寻出路。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使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报纸!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新闻纸又大幅涨价,使报纸经营成本继续上升。报社为了维持正常经营,不得不纷纷宣布报纸涨价;而报纸涨价,又使读者群进一步萎缩。恶性循环,无疑将加速报纸的没落。
更要命的是,在互联网相对比较开放的时代,报纸依旧是被重点控制的“主流媒体”,有些热点新闻和热点问题,网上已经炒作得不亦乐乎,而报纸却不敢置词,只能发一些假大空的新闻,登一些不疼不痒的文章。这样的媒体,不被读者抛弃也难!从这一点来看,媒体主管部门,也是一只使报纸走向消亡的推手。
生存还是死亡?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报纸出路何在?报人生路何在?
有时我想,与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相比,纸媒也有优势,如报纸长期以来树立起来的权威性,以及阅读方便、可以留存等等。只要具有别的产品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个产品在市场中自会有一席之地。如此想来,报纸在未来也是不会全部消失的。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自有一些虚假新闻混迹期间。当某件新闻被报纸登载的时候,人们往往才相信。报纸的这种权威性,网络目前尚有欠缺。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即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为读者负责,也就是为自己负责。只有除掉套在媒体身上的枷锁,报纸才能以报道的深入、以文字的深刻吸引读者,以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赢得市场。新闻不同于宣传,如果报纸仅仅是作为一张宣传纸,那一定将是市场的弃儿!
一些报业集团,已经在开展多种经营;单一经营报纸的报社,更要未雨绸缪。拥有多个报纸刊号资源的报社也不要沾沾自喜,在纸媒走向衰亡的时代,报纸刊号多,未必是好事。那些市场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固定读者群的纸媒,已经是一个个沉重的包袱。不如趁现在刊号还是稀缺资源,或寻求合作,或干脆卖掉。
据说,如今美国的一个城市只能容纳一份日报生存。报纸既无法在新闻时效性、新闻容量上与新兴媒体竞争,那就应该将纸媒做精做细,以文字取胜,不仅只满足于做成一份新闻纸,而且要做成一份艺术品。时代的发展已不支持报业扩张,如果想在一个地区通过办多种报纸、扩大版面、搞同质化竞争等措施来救亡图存,实乃饮鸩止渴,只能导致报社人员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重、读者越来越不买账、经营越来越艰难。不如顺时而为,量力而行,紧缩纸媒战线,开展多种经营。遵守多种禁忌的党报大概只能退出市场竞争,由上级党委拨款资助,成为一种文件式的宣传品。而被推向市场的都市生活类报纸,若不正确应对,恐怕只能坐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同样是纸媒,窃以为,杂志在未来的生存要比报纸容易一些。杂志出版周期长,不以报道新闻为主,这就避开了新闻时效性差的劣势。杂志一卷在手,便于携带、保存,兼具了报纸阅读方便的特点,而且比报纸更容易存留。我相信,一份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章优美、格调高雅、图文并茂的期刊,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那些市场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固定读者群的杂志,仍难免与一些报纸一样走向消亡。
纸上谈兵易,临危制胜难。在互联网时代,纸媒出路何在?报人生路何在?我依然感到深深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