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 打击政敌的工具/三、骨朽人间骂未销/2,李光、程瑀等人的史祸

(2007-08-27 15:47:13)
标签:

人文/历史

文祸史话之26

分类: 文祸史话
2,李光、程瑀等人的史祸

 

对于徽钦二帝被金人所俘之事,宋高宗赵构讳莫如深,生怕别人谈起这段历史。绍兴十四年(1144年),赵构与秦桧闲谈时说:“靖康以来私家撰写的野史很不可信。譬如徽宗禅让帝位一事,有人竟然在野史中说是蔡攸、吴敏劝说徽宗退位的。”并指出:“史家应记录些国家大事,不应记录得太详细。”

 

秦桧听了赵皇帝对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的指示,心领神会,连忙请求“禁野史”,高宗当即批准,于是掀起了南宋的禁书运动。

 

绍兴十五年(1145年),秦桧借高宗的诏书再次下令禁毁野史私史。严令之下,南宋境内一片恐怖。司马光的重孙司马伋吓破了胆,连忙拿着司马光写的《涑水纪闻》跑到有关部门声明:此书纯系伪造,并非司马光所作。

 

其实《涑水纪闻》确实是司马光的著作。为了编写《资治通鉴后纪》,司马光搜集史料,详细地记录了自宋太祖至神宗年间的史实,编成这部《涑水纪闻》。《资治通鉴后纪》未完成,司马光便去世了,这部《涑水纪闻》却在世上流传。因为编写《资治通鉴后纪》未经过皇帝许可,《涑水纪闻》应该是属于“野史”、“私史”范畴的,所以司马伋惧祸,一口咬定此书并非其曾祖父的作品,并强烈要求朝廷“禁绝”。

 

《涑水纪闻》的书版虽然在这时被付之一炬,但《涑水纪闻》一书因为早已印行,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

 

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二十八日,两浙转运判官曹泳上书告发李光私撰野史,“语涉讥谤”。

 

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他小时候,父亲李高对他寄予厚望,曾说:“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宋高宗绍兴初年,李光任参知政事,在朝野上下声望很高。他看不惯秦桧的为政、为人,曾当着秦桧之面对赵构说:“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差点没把秦桧气死。只是赖有赵构保护李光,才未立即实施报复。三年后,刚刚审理完岳飞案子的万俟卨弹劾李光“阴怀怨望”,秦桧总算找到了借口,贬李光为建宁军节度副使,令其至藤州居住。四年后,又被迁往琼州。

 

李光和儿子李孟坚在琼州期间,闲暇无事时以著史消磨时光。一天,李孟坚将父亲正在编著《宋史》一事告诉了他的朋友、左奉议郎陆升之,陆升之不敢隐瞒,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两浙转运判官曹咏,曹咏连忙上奏宋高宗,告发李光“私撰国史”,孟坚知情不报,还私下宣传。秦桧喜出望外,怂恿高宗逮捕了李光父子。

 

这时,一个唤作吕愿中的小丑又跑出来,告发李光与“罪人”胡铨经常“诗赋唱和”,“讥讪朝政”。这下李光就在劫难逃了。绍兴二十年三月,李光以七十二岁高龄被徙入琼州的昌化军中看管,李孟坚被发配到了峡州。

 

绍兴二十四年,即秦桧病死的前一年,右正言王珉上奏,说已故龙图阁学士程瑀乱注孔子的《论语》,“全失解经之体”,“不无怨望之意”,并列举了程瑀注解“弋不射宿”、“周公谓鲁公曰”两个例子,指责程瑀解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为“不应背后中伤别人,是抱怨朝廷官员党同伐异”;而周公对鲁公说的“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一人”几句话,程瑀注解时竟写上了“读之真欲为此流涕”的话,分明是抱怨朝廷对待自己不公平,包藏怨望之心。

 

之后,王珉又指责饶州知州洪兴祖、京西转运副使魏安行分别为《论语解》作序、刻版,广为传播,祸害匪浅。他请求朝廷赶快下令毁掉《论语解》书版,查禁《论语解》一书。

 

秦桧此时虽离死不远,却仍嫌作恶不多。他立即与赵构指派有关部门处理此事。这有关部门虽说在办正事时效率极低,但搞起文字狱来却干劲十足。不几天,《论语解》书版便被毁弃。洪兴祖被发配昭州,魏安行被发配钦州,由当地官员看押起来。

 

可惜主犯程瑀已死,于是他的儿子们便倒了大楣。程宏济被罢官,程宏靖虽未被罢职,朝廷却规定从此不能重用他。

 

曾与秦桧关系不错的吕本中(字居仁)后来又与赵鼎交往,竟为秦桧所嫉恨。《哲宗实录》修成后,吕本中奉诏起草制文,其中有“合恶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贱霸;散牛李之党,未如明是以去非”几句话,秦桧便抓住这几句话诬奏吕本中是“受鼎风旨,伺和议不成,为脱身之计”。又指使其爪牙、御史萧振上疏弹劾,吕本中遂被罢职。

 

吕本中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世称之为“东莱先生”。公元1145年,他死于贬所,年六十一岁。

 

赵构与秦桧严令禁止文人们私撰野史不是没有理由的。皇室见不得人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宋太祖之死、太宗即位、徽宗禅让、二帝被掳、高宗写信卑词乞降金国、冤杀岳飞等等,劣迹丑闻,不胜枚举。所以赵构生怕这些事实被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留下万世笑柄。对于秦桧来说,他则怕人们在野史中记录下他的阴谋和暴行,特别是怕有人记录下他在金国的所作所为,被人识破其汉奸真面目。所以,在查禁野史、私史之事上,君臣一拍即合,导演了一场场丑剧。

 

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愈是查禁,野史、私史、笔记之类的书籍愈是广为流传,写作者也层出不穷。与各个朝代的野史笔记相比,宋代的野史笔记数量最多,并且大多都完整地保存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