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先生隐何处

(2006-03-08 11:12:14)
分类: 随笔
鬼谷先生隐何处

李钟琴
 
看了淄博晚报“文化论坛”版几位齐文化专家关于鬼谷先生的介绍,想起2001年,我在写《百人归宿大记实·奇正军神》一书时,曾论及鬼谷先生隐居何处。我认为,鬼谷先生不仅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其主要隐居地就在淄川区梓橦山。兹将旧文略事补充发表,庶几有抛砖引玉之效。
 
 
历史上,鬼谷子是个神秘的人物,史家对有无其人、其人隐居何处,一直众说纷纭。

《鬼谷子序》云: “周时有豪士,隐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无乡、里、族、姓、名、字。”

有人说,鬼谷子姓王名栩,又名诩、翊,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在一个叫鬼谷的地方隐居,故自称鬼谷先生。

又有人说:其母食鬼示稻谷而有孕,三年后生子,形容古怪,眼放青光,故称鬼谷子。

还有人说,他因给人传授阴谋诡计而得“鬼名”。

还有人说他是个神仙人物。如五代时蜀人杜光庭在其《录异记》中说:“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

究竟鬼谷子之号是因其隐居之地而名,还是另有含意,史学界尚无定论。也就是说,天下未必就有鬼谷这一地名。如今的鬼谷洞也好,鬼谷墟也好,很可能是因相传鬼谷子曾在此隐居而得名,即地因人名,而非人因地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未单独给鬼谷先生立传,但至少两次提到鬼谷先生。《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又云:“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因为苏秦和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所以,鬼谷子又被后人称为纵横家之鼻祖。

到了明代,坊间又有了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的说法。《东周列国志》、《孙庞演义》等书将鬼谷子写成了神仙下凡。如《东周列国志》如是写道:“却说周之阳城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以其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似非人之所居,故云鬼谷。内中有一隐者,但自号鬼谷子,相传姓王名栩,晋平公时人,在云梦山与宋人墨翟一同采药修道。那墨翟不畜妻子,发愿云游天下,专一济人利物,拔其苦厄,救其危难。惟王栩潜居鬼谷,人但称为鬼谷先生。其人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人不能及。哪几家学问?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辨,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那先生既知仙家冲举之术,为何屈身世间?只为要度几个聪明弟子,同归仙境,所以借这个鬼谷栖身。”

这分明已经将鬼谷子神化了。
 
 
《史记》所载苏秦、张仪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值得相信的,但说孙庞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史料了。如果像宣兆琦教授所说的那样,既照顾到“历史真实”,也照顾到“文化真实”,再来年苏张孙庞,就很有意思了——鬼谷子先生培养的四个门生,孙庞为兵家,而且是死对头;苏张是纵横家,苏秦搞“合纵”,即六国联合抗秦,张仪则以连横之术来破坏其合纵,虽然两人没有象孙庞那样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毕竟是政治上的对手。这就给了后人一个印象,鬼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天下无敌,也只有他的学生之间才有资格互为对手。因此,鬼谷子的学生们都是一对一对地出山,相生相克。由此也可见这位神秘人物的不可思议之处。

由于鬼谷子的神秘性,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鬼谷子是子虚乌有的人物,与赤松子、西王母一样,是后人附会出来的神话人物。《鬼谷子》一书也被认为是后人伪造。

而《史记》又言之凿凿,司马迁号称“良史”,他既如此记载,应当有所依据。乐一注《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说苏秦编造了一个鬼谷先生。如果说鬼谷子是苏秦编造出来欺世盗名的,难道作为苏秦的对手张仪也是在编造骗人吗?两人作为敌手,共同编造出一个老师来,殊不可解!因此乐一之言纯是瞎猜。

清人翁元圻竟认为苏秦和张仪就是鬼谷子,更是莫名其妙。

唐人李善则认为:“鬼谷之名,隐者通号也。”即说鬼谷并非确有其人,只不过是隐者的通称。

既然鬼谷子并非确有其人,那么,现存《鬼谷子》一书当然是假的了。如明代学者胡应麟就认为《鬼谷子》“若子虚亡是之属”,但他终未能拿出证据说明此书不是鬼谷子的著作。

所以,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鬼谷子是个传说中的人物。

但鬼谷子其人其事又的的确确存在于大量古代典籍之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有一段引文:“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唐人司马贞在《索隐》中云:“此出《鬼谷子》。”可见司马迁是读过《鬼谷子》的。《鬼谷子》一书到唐朝时尚未散佚,所以司马贞看出司马迁的引文出自何处。

只凭《史记》里的几句话,而不见任何确凿证据,当然令有“考据癖”的学者们对历史上有没有孙膑其人产生了怀疑。于是,有人认为,孙膑与孙武实为一人,《吴孙子》与《齐孙子》实为一书,是司马迁和班固不注重考据,将一个人误作两个人了;还有人干脆认为历史上并无孙膑其人,当然也就没有《孙膑兵法》传世了……

这不能不令人想起孙膑。
 
 
孙膑的事迹,详见司马迁的《史记·孙吴列传》。到了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如是记载:“《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而令人疑心大起的是,自东汉以后,孙膑便绝少为人所提及。唐初修撰《隋书》,在《经籍志》里,便没有了《齐孙子》。之后的人们再也没有发现这部书。所以,清代辑《四库全书》,《齐孙子》连在“兵家类存目”中提一下的资格也没有了。

在清朝,由于清政府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文人们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罹难者,所以都不研究现实问题,而是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到研究古典文化上。而在专制社会里,文人学者们研究古代的东西也不保险,动不动就被扣上“借古讽今”、“含沙射影”的帽子。所以文人学者们干脆埋头于故纸堆中,以考据为能事,于是所谓“乾嘉考据学派”应运而生。他们做学问极为严谨,如果找不出确凿的证据,宁信其无,不信其有。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吴孙子》,即孙武的兵法著作《孙子兵法》;《齐孙子》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孙膑兵法》。不过,今传《孙子兵法》只有十三篇,没有图。因为这条记载,以至于有人对《孙子兵法》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怀疑。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公元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基建工地,工人们发掘出两座古墓,古墓里的殉葬品颇多,这立即引起了考古家的注意。

经专家们细心挖掘、整理、考证,确定这两座古墓的大体时间为公元前100年左右,此时是西汉武帝时期。

最令专家们振奋的,是从墓中清理出的七千五百余片竹简。这些竹简上的字迹,大多清晰可辩,有些文字是《晏子春秋》里的,有一些是《孙子兵法》里的,有一些见于《六韬》、《尉缭子》、《管子》等先秦古籍。但还有很多文句,不见于现存的古代著作,那么,这些肯定是已经散佚的古书了。

专家们意识到,这座古墓的发现,很可能让他们有了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重大发现。

果然,在许多竹简上,写有“孙子曰”的字样。有一些除了和现存《孙子兵法》的内容相吻合的之外,还有一些“孙子曰”的句子是人们初次读到的。而且,有些竹简上还有“孙子见威王”、“忌子召孙子问曰”、“擒庞涓”、“田忌问孙子曰”等内容。而“威王”、“忌子”(即田忌)是战国时的人物,与孙武不在同一时代。据《史记》记载,孙膑初到齐国时,曾住在田忌家中,后来经田忌举荐成为齐威王的军师。竹简上记载的与齐威王、田忌交谈的“孙子”,分明就是司马迁笔下的孙膑!

这一重大发现,解开了“孙子和孙膑是否为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三年后,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竹简影印注释本《孙膑兵法》,计一万一千字。至此,关于孙膑有无其人的争论戛然而止。

正如曾经怀疑过有无孙膑其人一样,现在仍有人怀疑有无鬼谷子其人。其实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鬼谷子一名多次出现在古书之中,古人言之凿凿,我们怎么能悍然断言历史上没有其人呢?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清朝一位有“考据癖”的官僚在给皇帝的上疏中说:“若说英吉利、法兰西,天下可能会有这两个国家。但若说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肯定是夷人编造出来吓唬我大清国的。”

因为没有到过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便否定这些国家的存在,这是何等的荒唐可笑!

好在随着《孙膑兵法》的重见天日,现在已经没有人对孙膑是否确有其人提出异议了。

应该说,历史上确有鬼谷子其人。
 
 
至于鬼谷子到底在什么地方隐居,后人一真没有弄明白。
 

唐朝的司马贞为《史记》所作的《索引》认为:“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成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这里,司马贞对鬼谷到底在何处并没有确定,而是列举了两个地方,并且用了个“盖”字,即鬼谷子的隐居地大概是这两个地方中的一个。

扶风池阳即今陕西泾阳,颍川阳成乃是今河南登封。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中认为鬼谷在登封县。

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鬼谷在洛州阳城县北五里。”即说鬼谷在洛阳市。

可能他们认为,登封离洛阳不远,苏秦又是洛阳人,他到登封县的鬼谷墟跟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可谓近水楼台。现在《词源》等工具书都注明,鬼谷在今河南省登封境内。

也有人认为鬼谷在湖北当阳,那里有个鬼谷洞。如《舆地纪胜》说当阳鬼谷洞“即鬼谷子隐处”。

去年我到张家界,又听到一个说法:张家界天门山有“鬼谷仙洞”,相传即鬼谷子的隐居地。“鬼谷仙洞”坐落在天门山老档湾的悬崖绝壁上,无路可走。要入洞,则需从山顶吊索而至。这肯定不是人住的地方,纯是神话传说,不可当真。

在众多说法中,学者们不知是读书粗心还是别有用心,都忽略了《史记·苏秦列传》中一句很重要的话:“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这说明,苏秦是从洛阳跑到齐国跟鬼谷子学习的,即说鬼谷子在齐国隐居。

孙膑是齐国人,所以才有了他也是鬼谷子的学生的传说。他在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后来又在齐国建功立业,自是合情合理之事。

恰巧,在淄川区梓橦山,山下有洞,名“鬼谷子洞”,相传鬼谷子曾在此隐居。离洞不远有个“鬼谷泉”,泉水清澈凛洌。笔者曾数次前往游玩,洞内有后人凿制的五个石人坐像,分别是鬼谷子和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由于此地人迹罕至,所以一直默默无名。

明朝嘉靖年间编修的《淄川县志》载:“鬼谷子洞在黉山之阴、梓橦山之下,有石洞二,相传为鬼谷子隐居之地,因名。”

既有《史记》这样的“正史”明白无误地说明苏秦在齐国师从鬼谷先生,又有地方史镜牟钩渌得鳎收咭晕鳈H山乃鬼谷子的隐居地,严格地说,是主要隐居地,当是令人信服的结论。

说此处是鬼谷子的“主要”隐居地,并不排除鬼谷子也在别的地方住过,但其他地方既没有《史记》这样的正史的明确记载,也没有地方史志的资料可以补证,仅是传说而已。

再说,古代交通不便,鬼谷子隐居处不可能千里之间经常地搬来搬去,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可能性较大。既使不排除鬼谷子也在别的地方隐居的可能,但我们仍可以说,梓橦山乃鬼谷子的主要隐居地。鬼谷子一定在这里长期教学,教出了名声,所以才吸引洛阳人苏秦跑到齐国来拜师。如果鬼谷子忽而湖南,忽而湖北,忽而陕西,忽而山东……来往无迹,行踪不定,让苏秦之流到哪里去找他?

我以为,论证一下鬼谷子的隐居地,对于在学术方面正本清源,以及弘扬淄博地域文化、开发我市旅游资源等方面,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