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4.25.《广岛之恋》艺术分析。

(2009-11-01 10:58:26)
标签:

作业。

配音。

浙江传媒。

杂谈

  在百度知道里查“广岛之恋”,有网友错以为莫文蔚的歌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我想他的想法有点道理。

他看的上译的版本就是这个调调。

 

   很久之前就一直想看,杜拉斯的剧本。这个女人用自己实验爱情,加上天才式的的想象力,她写的感情酸甜苦辣俱全,可那表现出的深意却比这爱情更加丰富。导演阿伦·雷乃是“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所倡导的现代派的电影叙事手法正好与杜拉斯的风格不谋而合,他们碰撞出的火花到现在还闪烁在影迷的心里。

《广岛之恋》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遗忘的故事,故事设定在二战结束后的十几年后,被战争深深伤害的男女主角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心里的伤疤依旧狰狞。法国女演员在广岛拍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在回国的前一天邂逅了广岛的那个男人,两人产生了热烈的婚外恋情。而这个男人的出现让女演员回忆起她与纳粹兵的初恋,混乱的爱欲与现实融合,令她焦灼烦恼。简单的情节,这样的故事谁都能说,可是说的妙却十分不易。

59年上映的影片,直至今天再看也不觉得老套。片中大量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方式,用意识流手法将记忆,现实,历史都搀拌在一起,爱情的身后站着的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反军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看完译制版,我又找出原版看了一遍。总体来说我认为两个版本的风格完全不同,画面还是一样的画面,语意还是一样的语意,可是电影的味道完全改变。

首先涉及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配音演员是要忠于原片还是自己的领会。影片开头有很长的一段杜拉斯式读白,那是一段意象十分抽象的对话,关于广岛。女人说着她感受的广岛,而男人一味的告诉她“不,你什么也没看见”。两人的对话一直维持着某种淡漠,用作者的话说“他们一直用背诵般没有抑扬顿挫的声音说话”。原片中女主角的声音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以平静的叙述为主。上译版却把那份极富深意的淡漠表现成饱含着充沛,明显的感情倾向的声音。女人的淡漠源自以往的经历,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与痛苦,她对一切悲剧有判断,但她看的太多了。一个不再年轻的女人,背负着苦难这么多年,怎么还能有那样充足的热情对待生活呢,她已经有了一颗清醒并逐渐坚硬的心。相较于原作中女主角的定位,赵慎之的处理太知性了,她将自己对女人的理解加了进去,使这个法国女人有了几分婉转的中国女人的样子。可这变调意味着配音员擅自更改了导演的意图,是对人物性格把握不正确的表现。跟着女主角的定位偏移,整个电影的调调也被挑暖了好几度。如同莫文蔚的《广岛之恋》,上译的配音刻画出深沉忧伤的爱情。

可那发生在广岛的爱情,那建立在重建于废墟上的广岛上的感情,是剧烈的,毁灭性的,就像是原子弹的爆炸般霎时迸发惊天动地的力量。赵的无名女人,态度浓烈反而显得感情单薄。

再者是音乐音响效果的运用。两版用的音乐是一样的。原版人声和音乐有机结合,量身定做的配乐承担表情达意的很大一部分。在译制版这一功能被削弱了,音乐的声音往往很小,成为人声的辅助;或者在音乐的连接处弱化,使得本为一体的音乐分割成一小截一小截,不但没促进表情达意,甚至起了副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